从0到235,“湾区标准”何以成为亮眼名片?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陆 夷

5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动“湾区标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新闻发布会介绍,目前,“湾区标准”总数已经达到了235项,覆盖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大湾区在经济社会领域良性联动、优势互补、发展共促,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决三地由于制度、货币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人员、货物、资金和信息的交流带来的挑战。标准作为一种中性的技术工具,则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取得实效的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14处提及“标准”,足见对以“湾区标准”为抓手推动三地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的重视与期望。

以“同一个湾区,同一个标准”为理念,“湾区标准”自2020年提出以来,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清单不断拓展、效果日益显现,逐渐变成大湾区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从已有的235项标准来看,不仅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与现有标准协调配套,而且符合三地共需、共享、共用等要求,已成为越来越多“大湾区人”的共识。从研制主体持续增加,目前共有3563家(次)单位参与,到实施意愿持续提升,声明使用“湾区标准”的单位数量达到了6827家(次),再到落地场景持续拓展,被社会各界作为技术规范、服务指南、培训指引广泛使用……以“湾区标准”为先导,大湾区的“联通贯通融通”按下了“加速键”。

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湾区标准”实施推广力度,对于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3年12月,在国新办《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吹风会上,商务部就把“湾区标准”作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的典型案例给予了充分肯定,先行先试意义可见一斑。此次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发布的10个“湾区标准”典型案例,涵盖了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粤菜和食品标准、养老和托育领域标准、智能家居设备质量标准等多个领域,既是“湾区标准”成效的最好诠释,无疑也生动展现了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广阔前景。

透过此次发布会,不难发现,深度打造高水平“湾区标准”还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对标准研制、实施过程中的堵点、痛点环节,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解决,让“湾区标准”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推动标准提质、扩容、增效,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促进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推动“湾区标准”转化成“国际标准”,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带动大湾区装备、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

聚焦大湾区的科创成果和前沿技术、三地政务商务合作、大湾区特色文化民俗,新一批9项“湾区标准”即将实施。随着“湾区标准”清单不断拓展深度广度,必将加快形成全链条发展新模式,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