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宗官司、700万欠款,一场场调解让企业“起死回生”

南方+

“已经拖欠我们很久了,必须快点还钱!”

“现在公司处境不好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能不能让我们喘口气,分期付款!”

38宗案件,700万元,关系到同一家企业、同一个诉求。

这是由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大岭山法庭审理的一批买卖合同纠纷案。某精密模具公司因拖欠货款,被多家供应商接连起诉,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但如果简单判决了事,不仅可能导致公司迅速倒闭,供应商也未必能及时追回欠款,反而形成“双输”局面。那么,究竟该如何破局?

公司遭遇连环起诉,生产经营陷入停摆

自2024年至今年4月,某精密模具公司陆续被38家供应商起诉至东莞第二法院,要求支付购买设备所欠的货款,金额共计700万元。

大岭山法庭法官熊丹承办了这批纠纷中的大部分案件。

经了解,为扩大生产规模,该模具公司前期购置了一批新设备,原本计划“大干一场”。然而,受市场行情急剧变化影响,公司订单锐减、回款困难,资金链紧张,无法及时支付供应商货款。

虽然经过积极调整,公司的经营状况已趋于正常,但仍无力一次性偿还全部欠款。

“法官,我们真的想调解,能不能帮我们再缓一缓?”模具公司代表李某恳切地询问熊丹。

由于并非一次性集中起诉,案件被分配给了不同法官分别处理。

承办法官在研究讨论后认为,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尽管直接判决最为省时省力,但传统的“判决—强制执行”路径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供应链断裂等连锁反应,显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秉持助企纾困、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法官们召开会议,在全面评估模具公司的经营现状和还款能力后,决定支持其提出的分期付款方案,并迅速启动调解工作。

巧妙发挥示范效应,实现多方利益平衡

针对案件涉及主体较多的情况,大岭山法庭采用“示范调解+个案协商”相结合的模式:先选取典型案件进行调解,形成示范效应,再针对调解信心不足的供应商,组织双方单独协商。根据欠款金额、原告资金压力、被告经营状况等因素,量身定制相应的分期付款方案。

“在最先调解成功的案件中,模具公司都有按时足额付款,可见其是讲信用、诚心想解决问题的。”熊丹介绍,“同时,调解也需要充分平衡各方利益,既缓和模具公司的生存压力,也保障供应商们的正常经营效益。”

“我们不同意调解!”在庭前调解一宗涉诉金额较大的案件时,某供应商代表许某听到法院组织调解,抵触情绪十分强烈。

见此情形,熊丹决定先开庭查明事实。随着案件事实逐步明确,模具公司代表李某也真诚地陈述了当前的经营困难,许某的态度渐渐有所缓和。

“法官,对方被多家企业起诉,如果按照他们给出的方案,回款周期太长了,我们害怕发生变故。”许某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可我们还要顾及其他案件的还款金额,目前的方案我们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李某一时也坚持己见,不愿调整条件。

案件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当天协调未果。但熊丹并未放弃,继续通过电话与双方反复沟通。

针对还款金额与期限的问题,熊丹在两方之间来回斡旋,耐心剖析诉讼风险:“如果直接判了,判决结果可能成为压垮模具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货款更难追回,两家企业都会陷入困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轮耐心沟通,李某率先作出让步,同意提高每期还款金额、缩短还款周期。许某见其诚意,也同意适当减免部分货款。

“那那天调解了很长时间,挂断电话我一摸,话筒是烫的,脸也是烫的,但心里很开心。”熊丹感慨道。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企业焕发生机

案件的调解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法官们耐心向供应商解释“竭泽而渔”的风险,引导各方理性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

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有35宗案件成功调解,达成分期履行协议,调解成功率达92%,案件平均审理用时为23天。

“感谢法院给了我们喘息之机,目前公司已经回到正轨,订单量上升,我们有信心还清所有欠款。”近日,在法官电话回访中,李某激动地表示。

近期,安徽省有关招商单位组织团队赴东莞等地开展产业链招商工作,已到模具公司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与负责人座谈交流。模具公司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听到这一好消息,熊丹望向办公室柜子里那批涉及模具公司的卷宗。每本卷宗都不厚,调解书也不过寥寥数页,却承载着企业重获新生的希望。

据了解,这批案件的成功化解,是东莞第二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以来,东莞第二法院已调解涉企案件1.3万余件,诉讼标的金额达46亿元,深入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座谈交流与法治讲座17场,实施“拓空间”“暖企护企”等专项执行行动,帮助6669家企业回笼资金16.57亿元。

南方+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江楠 邓玉廷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