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想象?一千多年前的惠州人,可能比我们更会喝茶。
今天是国际茶日,南方+带你一口闷掉惠州茶!
源起东晋
中国饮茶史,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普及于明清。
在岭南,惠州喝茶的故事更早——东晋斐(fēi)渊在《广州记》写道:“酉(yǒu)平县出皋(gāo)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皋卢就是苦丁茶,而酉平县正是归善县(惠州)前身。
到了唐代,惠州人喝茶越来越讲究。惠东梁化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昆山片玉,见证了惠州人喝茶的精致:以玉石作为磨盘,实用好看,还让喝茶有了艺术范儿。
但惠州茶的高光时刻,还得看宋朝。那会儿的惠州人喝茶不叫“喝”,叫“斗”——斗茶,把茶叶碾碎成粉,再用开水点注、茶筅(xiǎn)搅打,呈现出浓密的茶汤,再在泡沫上画出山水花鸟,堪比“拉花咖啡”鼻祖。
连大文豪苏东坡都感叹:岭外惟惠人喜斗茶。
宋韵斗茶
说到苏东坡,他是当之无愧的惠州茶“代言人”。寓惠期间,他琢磨的种茶、煎茶、斗茶、赠茶的事儿,可是真不少。
他在白鹤岭种茶,写下“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把刚冒头的紫色茶芽比作“紫笋”;看到民间斗茶太热闹,他忍不住吐槽“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妥妥的惠州茶“推广大使”。
另一位北宋文人唐庚更厉害,谪居惠州后,专门写《斗茶记》当“攻略”,强调“茶贵新、水贵活”,这套标准至今都被资深茶客推崇。
清代惠州文人赵希璜在《斗茶赋》里接着“炫”:“碧玉罂中,水分三等;黄金碾畔,带系双街”,把惠州人从茶叶到茶具、再到水质,样样都要争第一的斗劲儿,写得活灵活现。
今世茶香
时光流转,茶香未改。
惠州人的茶趣在今天依然鲜活:小茶叶从山间嫩芽,长成了带动乡村发展的产业大树,11万亩茶园孕育出柏塘山茶、惠州岩茶、南昆山毛茶、惠东仙人茶等特色名优茶品;每年斗茶比赛上,茶艺师复刻宋代点茶,让古人的浪漫在茶汤里“复活”。
惠州还以三产融合为引擎,让游客走进茶园采茶拍照、体验非遗炒茶、品尝茶与咖啡的奇妙碰撞。
惠州茶香,正在飘向更远的地方。
今天,不妨泡上一杯惠州茶——你喝到的,是苏轼笔下的诗意,是斗茶场上的雅趣,更是这片土地千年不变的茶香匠心。
撰文/出镜:南方+记者 乌天宇
视频:南方+记者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