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开放日,河源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缘何频受关注?

南方+

5月20日,河源市人民检察院开展“‘典’亮生活·守护美好”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检察开放日活动。省人大代表,河源市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公证员、高校法律专业师生以及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仲裁委、公证处工作人员等走进河源市检察院,“零距离”感受办案环境,“面对面”了解检察工作,“心贴心”提出意见建议。

自2021年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在贯彻实施民法典、保障公民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源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旭东表示,开放日旨在展现检察机关贯彻实施民法典工作成效,增进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民法典全面有效实施,更好服务保障河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典’亮生活·守护美好”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检察开放日活动现场。

“一站式”破解营商环境执法司法问题

过去,河源检察机关对外窗口主要有面向人民群众的检察服务中心,以及受理公安、法院等移送案件,并为律师阅卷提供便利场所的案件管理室。2023年6月,河源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挂牌在市检察院,受理、交办、监督河源范围内各类市场主体反映或投诉损害营商环境建设的法治服务事项。

“营商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单靠一两个部门往往难以有效解决企业诉求,且其办理情况更多依靠相关单位、部门的自觉,缺乏必要的监督。”刘旭东表示,法治服务监督中心通过建立“8+N”工作机制,集中市直机关工委、市检察院、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工商联以及其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相关单位力量,多措并举提升河源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质效,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截至目前,中心共受理反映或投诉事项96条,办结87件。

检察开放日,各界代表实地参观河源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了解中心职能以及运作机制后,河源市仲裁委员会发展处处长陈瑶感触颇深。“‘调解+仲裁’推动纠纷化解关口前移。接下来,能否建立‘检察+仲裁’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合规共建提供相关建议意见?”座谈会现场,陈瑶建议,检察机关、仲裁机构不妨联合设计“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模式,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共同设立商事纠纷法律监督联络点,加强信息共享,有机衔接检察监督与仲裁工作;共建法治人才队伍,联合开展新型疑难案件研讨会,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河源检察机关办案场所包括办案工作区(询问室)、检察听证室、办案指挥中心等。以听证活动为例,它如同法庭开庭前的“小庭审”,不仅能够辅助检察机关办案,充分听取案件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等相关人员的意见,还能为检察机关作出客观、公正的决定提供有力参考。

检察开放日,各界代表走进听证室,了解听证程序、听证人员构成等。听证室中间的4个摄像屏幕引起参观者的关注。“检察机关的每个听证案件,都同步记录在中国检察听证网上,确保听证过程全程留痕、公开透明。”河源市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能听证、尽听证”的原则,河源基本上每周都会组织听证活动。过去一年,河源检察机关共办理听证案件约300宗,申诉类案件占比较多。

座谈会现场,河源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马佳介绍民法典颁布以来河源市民事检察工作情况,欧森泉通报河源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民法典典型案例。

多管齐下提升民事检察质效

民事检察职责主要包括全面加强民事生效裁判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执行活动监督和支持起诉等工作。而精准监督一方面要求检察机关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虚假诉讼、涉民生案件、涉民营企业案件等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加强调查核实,增强监督刚性;注重类案监督,促进系统治理。

近5年来,河源市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实施民法典,加强民事检察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和正义;主动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民政部门等单位的协作配合,依法加大民事检察监督力度,共同推进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办理各类民事检察案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各类法律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座谈会现场,河源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马佳介绍民法典颁布以来河源市民事检察工作情况,河源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欧森泉通报河源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民法典典型案例。谈及提升民事检察工作质效,马佳表示,河源检察机关将把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作为长期任务,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案例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检察人员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起诉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法院、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融合发展,提升法律监督整体效能。

就如何贯彻落实民法典、做好民事检察工作,参会人员各抒己见。

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主要承担知识产权、民间借贷等类型案件的审理工作。去年,该庭受理案件1500余宗。民三庭一级法官赖云婷表示,今后,将加强与各级法院、检察院以及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针对自民法典施行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议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活动,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广泛共识;优化法检协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减少法院与检察院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分歧。

“理论和实践可以齐头并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刑法讲师、华工法学博士吴岳樯建议,希望市检和高校之间加强沟通,就民法典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审判监督问题等展开研讨,深入解读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领导干部该如何学?普通群众又有哪些适合的学习方式呢?”河源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副科长吴家乐坦言,目前普法方式多是邀请专家学者以案释法,但在法理层面的深入解读相对较少。“群众通常难以记住具体的法律条文。在开展普法工作时,可以聚焦群众实际遇到的问题,详细告知他们能够通过哪些法律途径来解决,从而逐步培育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河源市检察院办公室主任赖勇生认为,普法队伍宣传继续深入偏远乡镇,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还要加强与高校尤其是法学院的合作,开展法治沙龙等活动,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邓莹莹

编辑 牛攀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