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子
瓦片脱落、烟尘弥漫、响声连连……19日晚,多条标题为“凤阳鼓楼塌了”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目击者称,瓦片脱落过程持续有一两分钟,目前鼓楼周边已拉起了警戒线。
当地迅速行动,连发两条通报。
19日晚,官方“摆事实”“报平安”——“楼宇(1995年重建)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20日一早,官方回应舆论关切——关于维修情况,“2023年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关于处置情况,“凤阳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位、评论区一众网友讨论热烈,不难想见此事的关注度之高。
要知道,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凤阳鼓楼,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台基部分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此次出现瓦片脱落的楼宇部分,其“真身”已毁于清咸丰三年,随后于1995年重建、于2023年启动维修。尽管有央媒报道称楼宇部分系违规复建的“假古董”,但仍不可忽视其坍塌可能会对台基部分造成的不小破坏。
鼓楼的瓦片脱落、烟尘弥漫,一如从历史长河走来的记录者复归历史尘埃,许多人的心里不免五味杂陈。
有必要追问,竣工仅一年的鼓楼楼宇,是否如维修合同所显示的那样——安全达标情况属“合格”、质量达标情况也属“合格”?合同金额标注为340余万元,是否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所谓“得到业主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是否有自吹自擂的嫌疑?……诸多问号,最终需要由相关部门的权威调查来拉直。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让过去拥抱未来。而凤阳鼓楼脱落的瓦片,本不该出现在我们奔赴未来的路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