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盼望着,盼望着,国宝回家了,堂堂正正地归来了!
5月18日,凌晨3时55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恰逢国际博物馆日,无数国人为之振奋、感慨万千。
国宝归来,续写文明华章。帛书虽“轻”,其意义却足够重磅。子弹库帛书写于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记载了古代神话、数术等众多内容,涉及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天文历法、择日禁忌、天人感应、五行思想等,其研究价值不仅受国内学者珍视,也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正如研究子弹库帛书长达45年的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言,“简帛古书是中国学术的源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源头”。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重归故里的文物亦是如此。由于战争抢劫、走私等多种原因,我国有数量巨大的文物长期流失海外。资料显示,子弹库帛书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流失文物的背后,是一段段屈辱的历史,令人痛心的记忆,它们的每一次回家,都牵动人心。此前短剧《逃离大英博物馆》引发火爆关注,正是反映了这种五味杂陈的情绪。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说,文物流失海外像“孤魂野鬼”,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也唯有回到文化母体,它们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充分释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文物追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对于“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国际公约的追溯期十分有限,加之一些国家没有加入,适用主体有限;另一方面,文物流失背景复杂,“非法”与否界定标准模糊,要有非常确凿的证据链。每一条成功的追索之路,靠的是无数努力的铺就。
比如这次的帛书回家。2024年,我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相关部门倾力追索,与美方进行多轮磋商;李零教授在历史研究上奔波半生,和多国热心学者一同对帛书展开溯源调查,形成扎实完整的铁证……越山跨海,尽是归途之艰。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国倡导的以对话合作推动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颇具示范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铜虎鎣、圆明园兽首、西周丰邢叔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追索返还进入“快车道”,已有超2000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国家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正在照亮更多国宝的回家路。《国家文物局2025年工作要点》也提出,提升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水平,做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传播展示和成果出版。今年7月,帛书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期待它的惊艳亮相,写好公众教育、文化传承的“后半篇文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目前,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尚未回归,相信合体不会太远。随着更多文明碎片不断重拾和拼接,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何以中国”的答案,也是“虽难不辍”的决心、文化寻根的力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