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主要指标平稳,中国经济为何能顶住“压力测试”?

经济粤评
+订阅

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4月初,美国悍然向全球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关税战。首当其冲的中国丝毫不屈服,第一时间开展反制。

这是一场中美综合实力的角力,外界都在观察:谁会先扛不住?

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特别是4月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答案已经揭晓。

工业、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增速均保持平稳,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向新向好态势。

无惧风雨,顶住压力,凭的是什么?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图为陆家嘴。  新华社发

信心凝聚动力

数据之外,信心更加弥足珍贵。

宏观经济,看似是一个空乏的概念,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和无数生动的人民个体,其经济活动总和构成了经济的主体。

因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活跃度。

经济的稳中向好,其推动力正是来自于持续向好的市场信心。

投资决策主要基于对未来的判断,便是信心最为直观的体现。1-4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5.8%。企业家们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消费,则是居民对未来乐观与否的“晴雨表”。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74亿元,同比增长5.1%。老百姓依然深信我国能有效应对外部风雨。

同时,外部资金也纷纷做多中国。4月跨境资金总体呈现净流入。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173亿美元。

共振形成合力

信心,来自于哪?

来自于——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自去年9月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显效以来,市场信心、社会预期持续改善,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来自于——对外部挑战的有力应对。与上一轮贸易战相比,我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应对也更为运筹帷幄,有节奏、有章法,打出一套套反制组合拳,打出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来自于——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整。面对外部新挑战,我国坚持“以我为主”,迅速推出一系列新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注重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政策有力、有效,市场信心、社会预期不断向好,市场与政府形成良性共振,发展合力持续积聚。

南沙港出海的邮轮穿过的深中大桥。南方+拍客 陈健 摄

创新带来笃力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一次次挑战,一场场大考,不仅没有击垮我们,反而激发出了更强的版本。

关税战刚暂歇,美国又妄图禁用华为昇腾芯片,折射出其对自身优势领域受到强有力挑战的忧虑。

就在5月19日,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电脑,这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以歼10战机为代表的中国军工体系,在印巴冲突中大放异彩;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开启万物互联时代的历史性时刻……

越来越多由中国创造的“DeepSeek时刻”,又或者说“斯普特尼克时刻”,正扑面而来。

4月,我国货物对美国出口下降21.0%,但总体出口仍增长5.6%。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前4个月出口同比增长9.5%。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水平的持续跃升,是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支撑。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深港澳三地的青少年选手将在编程、机器人挑战、人工智能应用、创意设计等多元赛道上展现青少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无限创意。

这足以充分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一场“压力测试”,让世界看到了更强的中国。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定能行稳致远。

主笔: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编辑 张茵 王瑾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