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载于《广东科技报》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外卖、熬夜、久坐成了许多人的日常。你是否经常感觉身体乏力、四肢沉重、总睡不醒,照镜子时发现舌头边缘有齿痕、舌苔厚得像铺了一层地毯?这些看似普通的信号,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湿气超标了。这可能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虚湿盛"。以下从中医视角拆解湿气的秘密,教你用三步祛湿法,吃出轻盈好状态。
01
脾虚湿盛:解密舌象背后的健康信号
28岁的某互联网程序员小张,每天靠冰咖啡续命,加班后总爱点烧烤配啤酒。最近他发现自己工作效率下降,容易犯困和水肿,舌头边缘像被锯齿压过,舌苔又厚又腻。中医师告诉他:“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再不管就成‘湿人’了!”
中医理论中,脾脏承担着"运化水谷"的核心职能。健康的脾脏能将饮食营养转化为气血,同时代谢多余水湿。当脾阳受损时,水湿运化功能失调,体内就会积聚具有"黏滞重浊"特性的湿邪。这种病理产物会阻碍气血运行,引发一系列亚健康症状。湿邪就像梅雨季的墙壁渗水,湿气会渗透到全身各个角落,引发疲劳、浮肿、消化不良等连锁反应。
现代人普遍存在三大伤脾因素:首先是寒凉饮食偏好,冰咖啡、生鱼片等低温食物如同给脾胃"泼冷水",直接损伤脾阳;其次是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气血循环滞缓、肌肉松弛;最后是快节奏和高压环境下的过度思虑,造成气机郁结,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湿邪内生成为普遍现象。
02
湿气侵袭的五大身体警报
湿气侵袭人体时,症状往往隐匿而广泛。当身体出现以下两种以上症状时,就需警惕湿气过重:
乏力嗜睡伴四肢沉重是典型初期表现。湿性重浊易困阻阳气,患者常感身体如负沙袋,即便充足睡眠后仍觉疲惫,活动后稍有缓解但午后困倦加重。
腹胀便溏消化不良提示中焦脾胃受阻。湿邪停滞脾胃,导致饭后肚子胀气,大便黏腻不成形,常夹杂未消化食物,且易黏附马桶难以冲净。
头重如裹昏沉健忘是湿邪上蒙清窍所致。患者自觉头部如同裹着湿毛巾,在梅雨季或潮湿环境中症状加重,伴随注意力下降和记忆里减退。
浮肿虚胖肌肉松软反映水湿滞留。晨起眼睑浮肿,下午腰腿部坠胀感。这种“虚胖“实为水湿积聚,体重增加但肌肉无力。
皮肤油腻湿疹反复表明湿毒外泛。面部出油、痤疮频发,或四肢湿疹瘙痒渗液,疲程迁延难愈,都是湿邪外发的皮肤信号。
03
科学祛湿三步法
第一步
饮食调控
筑牢祛湿第一防线
饮食管理是祛湿的基础工程。合理的饮食不仅能帮助我们排出体内的湿气,还能增强脾胃的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湿气状况。需特别注意三类食物的取舍:冰镇饮料、刺身、沙拉等生冷食物直接损伤脾阳,建议用生姜红糖水替代冰饮,温中散寒,烹饪时添加苏叶、姜蒜等辛香料,提振脾阳;奶油蛋糕、奶茶、巧克力等高糖高脂食物易助长痰湿,可用红枣、桂圆等天然甜味食材替代甜点;榴梿、芒果、荔枝等高糖高水分水果易生内湿,建议选择苹果、番石榴等低糖水果,且避免空腹食用。
第二步
食疗方略
厨房里的祛湿兵法
食疗是中医祛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材,我们可以制作出既美味又有效的祛湿食谱。例如,薏米和茯苓是利水渗湿的黄金组合,山药和白扁豆则是健脾益气的经典配伍。
根据不同的湿气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案:湿盛者典型症状为舌苔厚腻、头身困重,可选用薏米冬瓜汤,取薏米30克搭配带皮冬瓜500克,与瘦肉同炖1小时,清热利湿效果显著;脾虚者典型症状为食欲不振、便溏乏力,适合四神猪肚汤,将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各20克与猪肚同炖,健脾益胃;气滞者通常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反酸,可用陈皮玫瑰花茶,取陈皮5克搭配玫瑰花3克沸水冲泡,缓解腹胀不适。
第三步
经典配方
经典方剂巧应用
一些经典的中医配方也可以帮助祛湿。例如,四神汤作为健脾祛湿经典方,由茯苓、莲子、山药、芡实或薏苡仁组成,可煮汤、熬粥或打豆浆,大便烂者可选用芡实脾肾双补,水肿夹热者可选用薏苡仁清热利湿。也可根据体质灵活调整:虚寒体质加生姜3片增强温中效果,湿热体质配伍赤小豆30克加强利湿;气滞血瘀体质可加山楂10g+玫瑰花5g以活血行气。红豆薏米汤需注意食材选择,补气血选圆润红豆,利水肿用细长赤小豆,炮制时需注意生薏米性寒,需用文火炒至微黄,存放于密封罐中,随取随用。
精彩内容
下期继续
陈远彬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