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28岁准新郎食物中毒离世,紧急提醒这三点

海珠健康
+订阅

近日,28岁的“准新郎”马某

在返乡筹备婚礼期间

食用家中自制的疑似感染鸡瘟的鸡和隔夜菜后

出现中毒症状

早期患者自行服药

后面出现意识不清,被诊断为肝衰竭,肝性脑病

最终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令人痛心

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

是对家庭食品安全的一个警示

以下三点引起我们思考:

01

能否食用生病或病死的禽畜?

答案是不能!

无论是宰杀生病期间的禽畜,还是食用病死的禽畜,均存在极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1.病原体感染风险

病死禽畜的病因可能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如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沙门氏菌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食用、接触等传染给人。

即使高温烹饪能杀死部分微生物,但某些毒素(如细菌内毒素)或病毒仍可能残留。

2.毒素积累

动物生病时可能服用药物或毒物(如抗生素或老鼠药等),体内药物、毒物残留超标。

病死前因代谢紊乱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如组胺、尸胺等),也易导致食物中毒。

正确做法是:发现病死禽畜,应做到不宰杀,不加工;不出售,不运输;不食用。

02

隔夜菜能不能吃?

隔夜菜并不单指放了一夜的菜,如果放置时间超过8-10个小时,就应该算“隔夜”了。

隔夜菜中有毒成分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风险。二是亚硝酸盐超标风险。

深圳疾控做过一个有关实验,请食堂师傅现烧了四个菜,分别是:蒜蓉生菜、白灼虾、凉拌猪心猪脷、蒜苔炒回锅肉。

每个菜品在出锅的时候,先打包一份送检。然后再模拟多人一起聚餐、吃饭的情况,把剩下的菜分别打包了三份,一份常温放置24小时,一份放进冰箱冷藏24小时,一份回锅加热后、立刻放进冰箱冷藏24小时,分别检测细菌总数和亚硝酸盐含量。

图源:深圳疾控

结果显示,在吃过之后,再放入冰箱保存的菜,可以检测出不少细菌,而在常温下放置了24小时的菜就更“糟糕”!尤其是白灼虾、蒜苔炒回锅肉、蒜蓉生菜,细菌总数多到不可计数!

但是刚刚出锅或者是回锅加热后立马送进冰箱保存的,不论是肉菜还是青菜,细菌总数都<10 CFU/g,符合标准(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 44/006-2016《非预包装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

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如下,四种情况下,这四个菜的检测结果都小于方法检出限。

但是常温下放置的菜,都或多或少检测出了亚硝酸盐,尤其是在常温下放置了24小时的蒜蓉生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达428mg/kg!

图源:深圳疾控

总之,隔夜菜一定要及时放入冰箱,并且彻底加热后食用。叶菜类常温保存隔夜的,不建议继续吃!

还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实验只是24小时内的结果,冰箱不是保险箱,只能延缓细菌繁殖,但无法杀死细菌。尽可能在食物新鲜、处于保质期内吃完,一旦发现食物性质发生变化就应及时丢弃。

03

出现食物中毒,应该怎么办?

案例中,患者出现症状后,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布洛芬及板蓝根等药物,体温降至正常后,患者未在意。后出现腹胀,全身倦怠乏力等症状,自行服用益生菌及五石茶,症状无好转,出现意识不清后方去医院就诊。

抗生素滥用可能掩盖病情,布洛芬等退热药加重肝脏负担。益生菌、民间偏方(如五石茶)无法对抗细菌毒素,反而延误治疗。

那么,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及时识别食物中毒症状

食物中毒的症状通常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以及头痛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多人同时出现类似症状时,应高度怀疑食物中毒,并立即采取措施。

2.紧急采取处理措施

(1)停止进食。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保留样本以供后续分析。

(2)催吐与洗胃。在食物中毒初期且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催吐以排出胃内有毒物质。但需注意,催吐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患者已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则应避免催吐,以免窒息或加重病情。在催吐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进行洗胃治疗。

(3)补充水分。食物中毒患者常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容易导致脱水。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适量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但需注意避免过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4)就医治疗。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后,应尽快就医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解毒剂等。同时,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应急救处理。

从这件案例中,我们应该注意:

1.病死禽畜坚决不食用。

2.隔夜菜一定要及时放入冰箱,并且彻底加热后食用,一旦发现食物性质发生变化就应及时丢弃。

3.出现疑似中毒症状,立即就医而非自行服药。

-END-

参考来源|深圳疾控、央视网等

编辑|海珠区疾控中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

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