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未散,化州市那务镇六村村的千亩番薯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村民林强一锄头挖开泥土,个头饱满的“薯皇”番薯探出“头”来。“以前种番薯论筐贱卖,现在强村公司保底收购,我家几亩地能增收上万元!”他黝黑的脸上难掩喜悦。
种好“一粒薯”,六村村的产业振兴故事正在写就。过去这个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如今变为年收入突破40万元的产业强村,为化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写下鲜活注脚。
破局
从“土疙瘩”到“金钥匙”
六村村拥有粤西罕见的富硒富锗沙质土壤,出产的“薯皇”番薯以粉糯香甜闻名,过去却长期陷入“种得散、卖得贱、土地撂荒”的困境。
村党支部书记林甫回忆,2020年前,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万元,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土地撂荒超三成,“最便宜时番薯每斤不到5毛钱,村民守着金山饿肚子”。
转机始于2020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化州市六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打造千亩番薯种植基地,推行“保底价收购+技术兜底”模式。村“两委”组织技术骨干攻关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难题,并引入电商拓宽销路。3年间,村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3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突围
强村公司打通市场壁垒
2024年初,六村村再度突破——由村集体主导的化州市绿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强村公司”)正式挂牌。村“两委”班子转型为“市场经营者”,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首创“四统一、三保障”机制:统一品种、栽培、农资、质量标准,配套价格、技术、销售保障体系。
强村公司以每斤2至3元的市场价格统一收购番薯,直供珠三角商超及电商平台,彻底终结“丰产不增收”困局。在利益分配上,除保底收购外,公司利润通过二次分红反哺农户与村集体。村民以土地入股、务工就业、分红收益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链,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150%。
升级
小产业构建大矩阵
如今的六村村,已形成“1300亩番薯+1000亩化橘红”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黄金菠萝、红宝石青柚等特色农产品接续培育,多元化产业矩阵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村内探索出“强村公司统筹资源、合作社组织生产、农户深度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既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又提升抗风险能力。“强村公司不是简单‘包办’,而是让村民成为产业链的真正受益者。”林甫说。
那务镇党委书记陈志明表示,六村村的实践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我们正以‘党建引领+强村公司+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从‘输血帮扶’转向‘造血振兴’,让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杨礼圣 黄品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