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归来》唤醒百年剧院|莞揭对口帮扶一线

南方+

以文化之力,焕古韵新生。

在揭阳市榕城区砲台镇,一座沉寂十余年的老剧院正以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曾经电缆破损、漏水严重的砲台大剧院,如今灯光璀璨,锣鼓声与喝彩声交织,大型史诗舞台剧《大潮归来》在此上演,成为粤东文旅新地标。

这场蝶变背后,是莞揭两地政企联动、盘活资源的生动实践。

无

破败剧院迎“大潮”

走进砲台大剧院,裸眼3D投影将百年潮汕风云投射在舞台,演员们挥动英歌槌,槌声如雷,观众席掌声雷动。

无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里还是“电缆被鼠咬、空调需重装”的荒废之地?

转机源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2023年底,砲台镇成立强镇富村公司,将目光投向闲置的砲台大剧院。

作为镇属重要国有资产,砲台大剧院因历史原因长期闲置,功能老化、运营模式单一。“接手时,舞台吊杆是十几年前的老设备,道具一上就卡壳,三楼漏水花了几十万元还没彻底解决。”揭阳市炮台强镇富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璇坦言。

无

在强镇富村公司的努力下,国内文旅龙头大潮集团入驻,促成投资超800万元的《大潮归来》英歌舞舞台剧项目落地,并以“租金+分红”模式与镇政府达成合作,目标直指“用一部剧带活一座剧院,以一座剧院撬动一方经济”。

在硬件设施升级方面,由强镇富村公司主导修复屋顶渗漏与墙体结构,全面检修自动吊杆、空调及监控系统;引入专业投资升级LED大屏、智能灯光音响系统,配套建设标准音控室;同步规划文创展售区与咖啡书吧等休闲空间,通过系统性改造使剧院达到市级专业演艺场馆标准。

非遗“战舞”燃动新舞台

2024年2月,剧院重启首演便一炮而红,日均观众超500人,日均上座率达90%。今年五一假期,剧院单日连演3场,座无虚席。

无

“英歌舞是潮汕人的‘忠魂舞’,除了街头巷尾,也可以走上剧场舞台。”《大潮归来》总策划徐晓阳深耕文旅行业十余年,深谙文化IP的力量。

该剧目以潮汕英歌舞为魂,串联下南洋、护粮仓、祠堂根脉等百年史诗,融入全息投影、立体音响等科技,让传统非遗变身“沉浸式视觉盛宴”,致力于打造粤东首个“非遗+话剧”创新IP。

创作之路充满挑战。剧本打磨三年,创作团队走访多位潮汕非遗传承人,将英歌舞、大锣鼓、木雕等元素融入现代舞台技术,舞美道具由北京非遗师傅亲手雕刻,18位艺术家28天通宵赶制红头船与百年祠堂模型。

演员团队更是一支“青春联军”——20多岁的本地大学生与广州星海学院毕业生日夜排练,却无一人喊累。“每天抬手练两小时,动作必须练到整齐划一。”《大潮归来》舞台剧主演邓志宸抹着汗笑道。

无

“接下来,我们要让剧院成为潮汕文化会客厅!”钟晓璇信心满满。二期规划已提上日程:与百家旅行社签约,推出“看大剧、游揭阳”深度游线路;甚至计划联合东北二人转团队,让南北文化在潮汕碰撞新火花。

东莞市黄江组团驻砲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志珂表示:在莞揭指挥部和驻榕城区工作队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整合驻镇帮扶协作工作队、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砲台镇强镇富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资源,联合瑛歌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大潮归来主办方),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在一楼打造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及文创产品展销区,三楼打造非遗研学基地,推动砲台镇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强镇富村。

大潮归来,归的是游子乡情,更是文化自信。当英歌槌击响新时代的节拍,这座百年剧院正书写着莞揭共赢的文旅新篇。

统筹:戴双城

撰文:蔡子航 戴双城

摄影:邓浩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