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启动仪式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举行,发布建设计划、招募理念以及品牌标识和吉祥物,诚邀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代表市县镇三级发出邀请:“不论I人E人,来了就是一家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江门此举既是对中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基层实践,也是破解农村人口空心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实践,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质增效的一线实践。
何为“IE公社”?“IE公社”是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人,也代表网络达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旅游达人。“IE公社”则指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无界创客”作为“IE公社”的主体,涵盖数字游民、远程办公者、文创从业者等多类群体。
那么,“IE公社”如何通过“无界”理念打破地理与产业的边界,为上述的江门实践提供全新思路?
“IE公社”的深层逻辑在于构建人才与乡村的新型共生关系。
传统乡村发展往往陷入“输血式”扶持的困境,而塘口镇通过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民宿开拓者谢沃根、扎根11年的李继津、留学归国博士陈国栋等人才的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农文旅+数字”产业生态,生动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依赖行政命令强行“拉郎配”,而是通过营造适宜的创新生态,让人才自发汇聚、自然生长。
在产业发展层面,“IE公社”展现了“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的强劲推动力。
塘口镇从只剩9户人家的凋敝旧墟,发展为聚集2000多人的活力墟镇,其蝶变密码在于将侨乡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先锋小镇”“七夕等墟”等文化IP打造,以及“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等平台建设,塘口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发展路径证明,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复制城市工业模式,而应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培育具有差异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生态。
更为深远的是,“IE公社”探索了一种新型乡村治理范式。
通过构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生态,塘口镇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性,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出台接地气的“IE公社”公约条款,以及“去边界化”的空间重构策略,使乡村社会既保持共同体特质,又具备现代社区的活力。这种治理模式回答了乡风文明建设“为了谁”“建给谁”“如何建”的根本问题,为乡村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而塘口“IE公社”的两个吉祥物“糖糖”和“可可”,则巧妙隐喻了塘口发展的双重追求——既保留乡村的悠闲惬意,又激发蓬勃的创新活力。
这种平衡正是当代乡村振兴的核心课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丢失乡村的本真价值,以及如何让传统乡村焕发时代生机。江门的探索表明,答案或许在于构建一种“既快乐工作又不内卷,既惬意生活又不昂贵,既无界创造又不孤独,既深入扎根又不被束缚”的新型乡村生活方式。
当全球面临数字鸿沟与城乡失衡的双重挑战时,江门建设“IE公社”具有超越地域的启示意义。它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建设,而是人才生态、产业形态、文化心态的全面重构;也不是对城市模式的追随模仿,而是基于乡村特质的发展路径创新。
从“塘口样本”到“江门实践”,“IE公社”的探索或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独特的侨都智慧。
评论员:黄绍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