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幸福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

广东民政头条
+订阅

不想自己做饭,步行十多分钟,就可以到社区长者饭堂就餐;不用去医院,就有专业人员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对“家门口”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如何精准匹配老人需求?除了助餐、助洁,还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在日前举行的2025广东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交流活动上,来自养老领域的专家、企业代表等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专家建议,以县级综合平台统筹资源、乡镇服务中心承接专业照护、村级站点提供基础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以智慧技术赋能服务精准供给。

推动专业照护能力逐步进入社区

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各地积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社区范围内打造居民步行15分钟可享受的多元化养老服务网络。

这些养老服务方便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但也面临着供给同质化、精准性不够、适老性技术适配不足等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化政策体系,强化居家养老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框架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政策导向牵引服务下沉。同时,推动智慧养老驿站、适老化改造等区域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政策工具包。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实现分层化。”杜鹏建议,以县级综合平台统筹资源、乡镇服务中心承接专业照护、村级站点提供基础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在街道层面,建设融合老年食堂、日间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体,打造步行15分钟可达的“服务圈”。具体到家庭服务场景,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模式,通过适老化改造与智能设备接入,将机构护理延伸至家庭场景。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如何推动这三类养老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杨波建议,根据老年人状况,灵活切换照护形式,推动专业照护能力逐步进入社区,高频服务让社区承担,专业难题则由机构接力。

不同的老年人,有着不一样的养老需求,服务内容精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杜鹏说,这些服务包括基础生活照护、医养融合服务、精神关怀与社交支持。

具体来说,通过助餐、助洁、助行等日常照料服务,协助老年人维持生活自理能力;整合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等医疗资源,建立机构与医院间的绿色转诊通道;通过心理疏导、文化活动、邻里互助等形式,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并增强社区归属感。

构建跌倒预警、紧急呼叫等主动干预机制

依托新技术、新手段,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智慧养老带来的安全和便捷。杜鹏建议,搭建省级养老云平台,统筹服务机构、志愿者、医疗资源等要素,优化服务匹配效率,以智慧技术赋能服务精准供给。

同时,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健康数据,构建跌倒预警、紧急呼叫等主动干预机制,守护老年人安全。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杜鹏认为,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扩大专业化服务供给规模。同时,支持涉老公益基金会、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发展,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服务生态。

“养老服务企业要以老年客户需求为核心,围绕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休闲娱乐、智能辅助等领域,改进业务。”杨波说,老年客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健康管理、情感陪伴、便捷生活)、长期性(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敏感性(对服务质量、安全性的高要求),企业需从“产品交付”转向“需求共生”,深度嵌入老年客户的生活场景。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为此,杨波建议,建立养老护理职称体系,明确职业晋升通道,结合薪酬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此外,院校与养老机构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定制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缩短人才上岗适应期,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民政局、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山翠亨建汇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广州市保利锦汉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现场还举行了中山生命科学园“银发产业楼”揭牌仪式、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设置了企业产品和养老服务展示区,吸引不少参会人员驻足。

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骆璐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