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致3人死亡!

清远市应急管理局
+订阅

2024年8月19日8时27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镇

内蒙古鑫中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发生火灾

过火面积920m²

火灾造成3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702.1万元

近日,呼和浩特市应急管理局公布该起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起事故是一起因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租赁使用违章建筑,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生产加工厂房中违规作业,使用易燃易爆气体的安全防范技术措施欠缺,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职不到位而导致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该起事故直接原因为:鑫中天公司在卷材库房中存放的珍珠棉卷材,因未设置有效气体排散设备及可燃气体检测器,致使卷材库房内丁烷气体长期积聚,达到爆炸极限浓度,遇到未穿着防静电工装的工人工作时产生静电发生爆燃。

01.

鑫中天公司生产工艺流程

鑫中天公司生产珍珠棉的生产工艺是将聚乙烯颗粒等原料通过搅拌、加热、吹胀、冷却定径、展平切割等流程制作成珍珠棉卷材。在加热、吹胀过程中加入丁烷作为发泡剂使用,丁烷在生产过程中只用于物理发泡,不发生化学反应。生产出的珍珠棉卷材放置于卷材库房进行熟化,缓慢释放残存在珍珠棉产品中的丁烷气体(该公司的生产工艺为放置7天,由于丁烷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容易在低处聚集,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气体),之后再进行成品加工。

02.

事故发生经过

2024年8月16日9时许,鑫中天公司开始采取不间断的方式进行珍珠棉卷材生产。

2024年8月19日7时许,生产部长魏栋栋安排3名工人在卷材库房南侧对前一晚主机车间生产出的珍珠棉卷材进行堆垛,将圆柱体型卷材(高约1.2米、直径约1米)竖向堆放两层,在两层上再横向堆放四层。3人分工为1人在最上层作业,1人在中间作业,另1人在最下层作业。

8时27分,负责从主机车间往卷材库房运送卷材的工人张月月,在从库房进入主机车间时听到卷材库房传来爆炸声,随即回头发现卷材库房南侧堆垛区域爆燃起火。魏栋栋在办公楼也听到爆炸声下楼查看,看到卷材库房已起火,于8时31分拨打电话报警,报警后组织员工进行疏散。

彩钢板和卷材库房北门框被照亮

03.

人员搜救情况

9时06分,现场搜救出1名被困人员,经120急救车随行医生确认已死亡。

11时整,现场明火全部扑灭。

11时36分,现场搜救出2名被困人员,已死亡,现场应急救援结束。

04.

部分间接原因

1.事故单位

鑫中天公司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日常管理人员疏于安全生产管理。租赁使用违章建筑用于生产经营,未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违规使用易燃易爆气体,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技术、管理措施,未设置有效气体排散设备及可燃气体检测器,未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岗前安全培训严重缺失,对员工进入车间、库房作业的防静电措施管理不到位。

2.相关单位

斯力达公司违规将厂房出租给鑫中天公司用于生产经营,未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未约定各自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未对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办理任何建设工程相关手续的情况下,违规建设厂房。

05.

建议追究刑事责任人员

1.张云逸,鑫中天公司法定代表人,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陈士荣,鑫中天公司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万开兵,鑫中天公司厂长兼技术部部长,安全生产负责人,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魏栋栋,鑫中天公司生产部部长,安全管理员,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06.

免予追究刑事责任人员

3名在卷材库房工作的工人,在事故发生前的作业过程中未穿着防静电工装,未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鉴于3人已在事故中已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事故调查报告全文

在危险场所或环境中

静电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

加气站内一厢式货车发生液体泄漏,遇静电发生轰燃

司机穿化纤衣物加油,产生静电致使身上着火

员工从珍珠棉上跳下来,脚下产生静电引发火灾

正在输气的储气罐出现泄漏,工作人员试图拉开气罐上的塑料布查找原因,不料摩擦产生静电并瞬间引发火灾

不容小觑的“静电”

两个物体摩擦或接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有不同电荷。当带电物体彼此分离时,由于电荷不易通过空气转移,从而导致物体表面保持电荷差异,即形成静电。

静电发出的光大多为蓝色,主要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激发光谱所致

静电虽能量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从而容易发生放电。

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一旦达到周围可燃物的最小着火能量,且可燃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就会立即发生燃烧或爆炸。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