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李建华:突破物理边界,释放粤港“双枢纽”联动效应

南方+

【编者按】

今年3月,《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正式批复,为南沙面向2035擘画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规划》以“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为目标,打造最中国、最岭南、最现代、最国际的“未来广州”。

近日,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南沙分局联合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对来自城市规划领域的多名专家进行专访,围绕南沙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定位,聚焦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性平台,广州“未来发展核”的路径。敬请垂注。


协同港澳既是南沙的使命,也是南沙推进高水平开放的独特优势。

《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南沙要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如何利用好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优势,以空间规划赋能,谋划好粤港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近日,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李建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围绕“粤港协同”的主题,从空间协同、规则创新等方面,对南沙新一轮规划进行解读。

南方日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是《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的战略地位。此次南沙国土空间规划四大定位之一既是粤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也专节提出服务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您认为将对南沙协同港澳有何意义?

李建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通过重大基建项目的推进构建起与香港的“半小时生活圈”。随着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跨海工程的实施,以及庆盛高铁站与香港西九龙站“双枢纽”的联动效应,两地的要素流动正突破物理边界,形成独特的双城共生发展模式。

南沙为香港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香港的强项是财务融资及高端服务业,而南沙拥有的是辽阔的土地及优美的空间。我一直认为南沙跟香港是一个双城的故事,南沙庆盛高铁站周边的发展跟香港西九龙高铁站有着特殊的关联,彼此有着双方人员往来及互补的作用。

当前规划中包括港式国际社区、基建路网及民生配套设施,如港人民心子弟学校和港科大(广州)等,均有利于南沙吸引港人及外国优才落户。

南方日报:至2035年,南沙要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您认为南沙应该如何利用国土规划空间创新,实现粤港空间协同和规则衔接?有何建议举措?

李建华:对于规划创新上如何能帮助南沙进一步优化成为宜居和宜业的城市,我认为需要“软硬结合”。无论是硬联通、硬配套的提升,还是软规则上的对接,均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软件上南沙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提供科研资金、人才优惠等政策。年初,《广州市南沙区强化联合港澳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印发,在与港澳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港澳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等科技创新方面,给予了大力度政策补贴。此外,从港澳青创“新十条”到“青出于南”计划,从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到粤澳发展促进会,从建成全国首个港澳律师职业孵化站到“港澳药械通”的落地,南沙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

在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南沙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正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打造大湾区交通中心。目前,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港澳连接方面,仍然还有进步空间,比如香港西九龙高铁到庆盛站的列车班次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便两地人员的往来更便利。而土地规划上要注意新的发展方向是否适合未来市场定位和发展的需求,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要在定位上作出坚持。

南方日报:建年轻的城,吸引年轻的人,南沙一直重视青年人才引入。此次规划提出“创建粤港澳深度融合的青创合作平台”,立足此内容,您认为南沙在城市空间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应如何落地,吸引更多香港青年人来南沙?

李建华:在吸引一流年青人才移居到自身的城市一直是全世界政府的课题,一方面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们会为社会注入能量和动力,每个城市如果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造有利的宜居、宜业的条件。

由于现今社会特别是年青人及高质量人才对空间规划和发展的要求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转变,紧凑多元化而垂直的城市空间布局所创造出的开放式互动空间更符合当下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合作和沟通的效率,让不同创意想法互相碰撞。

对比香港,南沙有着辽阔的土地和空间,可以更容易进行扩张以满足空间发展的需求,若再加上弹性的土地及空间规划将更容易迎合未来市场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 张燕玲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