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源潭镇:以水为笔,绘就民生新画卷

南方+

在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彩虹路的建成使用让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村民们更是无偿让地、砍竹,净化美化青龙河,“彩虹小路净河道”让村民频频点赞;而在秀溪社区,随着秀溪电排站加固工程完成,防洪标准的提高让周边群众生命财产有了保障,秀溪大坑的生态治理更是让群众笑开了颜:“环境变好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住起来更舒心更放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清城区源潭镇统筹推进防洪减灾、农田灌溉、生态修复三大工程体系,累计投入资金5.69亿元,实施水利项目30个,惠及全镇17个行政村(居)超7万名群众,实现“旱涝保收、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彩虹路的建成使用让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彩虹路的建成使用让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规划引领系统治理

构建全域水安全屏障

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源潭镇坚持“全域统筹、科学布局”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防洪排涝、蓄水保供、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水网体系。

精准把脉,靶向施策破难题。针对全镇“三多三少”水情特点(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旱涝灾害交替多、山塘老化多;骨干水源少、输配水设施少、调蓄能力弱),组织水利专家团队开展全域水系测绘,绘制“一河一策”“一库一档”图谱,精准识别隐患点超60处。实施新马电排站扩容改造工程,秀溪电排站、踵头河治理、青龙河治理等一系列除险加固工程,采用“新建电排站+生态护坡”技术,将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惠及1.5万亩农田,切实守卫好约6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系统集成,串联水脉强功能。以“河库连通、丰枯互补”为理念,源潭镇投资180万元实施连塘水圳电管站、大连北门电灌站解决灌区供水不足问题,从大燕河补水到迎咀灌区,形成“长藤结瓜”式调蓄网络。2024年汛期,通过科学调度,成功拦蓄洪水3.5亿立方米,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旱季则通过跨流域调水,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减少因旱绝收面积25%。

生态优先,人水共生塑新颜。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在河道整治中融入生态元素。源潭镇投资1000万元对踵头河和青龙河实施生态护岸改造,采用“石笼驳岸+湿地植物”技术,恢复滨水植被带7万平方米,建成亲水步道3公里,成为群众休闲打卡的“生态廊道”。同时,“一盘棋”推进污水综合治理,投资2000万元完成台前大坑国家级黑臭水体、秀溪大坑省级黑臭水体整治,投资6910万元建设北面片区截污工程、金沙工业园及中医院片区污水收集系统改造工程,4大工业园区和镇域污水处理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创新机制多元共治

激活水利发展新动能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源潭镇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钱从哪来、事由谁管、如何长效”难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多元投入破瓶颈。建立“财政主导、项目整合、社会资本参与”投入机制。一方面,采取整体打包方式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3.42亿元,其中1.87亿元用于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基层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创新“以水兴村”模式,引入广州社会资本约23.75亿元建设北江引水工程,可每天从北江取水50万吨供广州市民使用,通过“政企村共建”模式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惠及沿线20公里4个村委会共11000人。动员高新区管委会投资7628万元实施东坑水扩宽工程,项目占地80.31亩、总长2.4公里,大大提升河道风貌和安全系数,惠及沿线3486名群众。

群众共治添活力。青龙村爱心人士主动出资260万元在青龙河边修建“彩虹路”,成为出行必经的美丽乡道。东坑、连安、青龙等村民无偿让地近30亩、无偿砍竹超40吨修建惠民水道。群众主动让地15亩、义务投工投劳337人次助力迎咀灌区改造升级,节约成本85万元。通过实施节水改造,迎咀灌区水利用率从60%提升至90%,年节水1400万立方米,惠及5万亩农田。

平台建设提质效。源潭镇建成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安装水位、雨量、水质监测设备5处,实现全镇水库、河道实时监控,及时有效疏通远程管理、全流域管控等工作堵点。2024年汛期,通过平台提前预警,及时转移群众3439人,成功实现群众“零伤亡”,提前做好防汛各项工作,有力守卫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迎咀水库。

迎咀水库。

长效管护普惠共享

释放水利民生红利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源潭镇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管护模式,推动水利成果转化为民生实惠。

三级联动,织密责任网。建立“镇级统筹、村级负责、片区包干”三级管护体系,将全镇划分为21个水利网格,配备专职管护员45名,层层压实巡查、维修、保洁职责到第一线。制定《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考核办法》,将管护成效与村集体评优、管护员绩效挂钩,近3年累计整改隐患点115处,设施完好率达90%。

科技赋能,智慧管护。在重点水利工程安装智能闸门、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远程操控和自动化管理。其中,梅坑水库、大方田水库、桔仔谭水库、川山坳水库4个水库大坝布设渗压监测仪和泄洪设备,结合“一键通APP”可提前4小时预警险情;通过无人机巡查河道、水库漂浮物,调度打捞船精准作业,清洁效率提升50%以上。

2025年源潭镇与长隆集团携手共建,投资1500万元打造“万亩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2025年源潭镇与长隆集团携手共建,投资1500万元打造“万亩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效益转化,惠民富民。坚持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依托全镇主要水利设施,集中连片、以点带面打造了5个规模化种植农田共计10000亩,占全镇水田面积33.33%。因地制宜完善周边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2024年成功打造全区首个自主培育的高端丝苗米“皇后娘粮”品牌,2025年与长隆集团携手共建,投资1500万元打造“万亩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农忙时段可带动超100名群众家门口就业,每年为其增收3.5万元/人,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宁康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