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尔的提灯,照亮了无数生命的暗夜。在南沙明珠湾,有一群护理工作者,他们昼夜坚守,用爱编织健康防护网。在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平凡而伟大的护士群体,看他们如何用专业与温情,在临床一线书写动人的岗位故事。
急诊护士长李元:与生命赛跑
“患者半夜心跳骤停送来抢救,目前仍需要密切观察。”早上9时,在完成最后一位新接诊患者的交接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急诊护士长李元才准备结束这漫长的值班。此时的他,疲惫早已爬上眉梢,声音因熬夜而沙哑,可每当电话响起,他总会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我们的电话响起,代表着电话那头有急需我们救治的人,一刻都不能耽误。”李元告诉记者,快速接电话在急诊区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急诊护理工作既要“胆大”沉着应对混乱场面,又要“心细”捕捉病人的细微变化。为了练就过硬的专业素养,李元不断汲取知识。4月30日,广东省应急航空救援中心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应急航空医疗救援演练。作为中山医院HEAT 应急医疗队的一员,李元在演练中与同事、救援机组紧密配合,将救援转运效率提升4倍,出色完成患者转运救治任务。对他而言,每一次这样的实战演练都是宝贵的成长机会。
今年,是李元坚守在护理岗的第 15个年头,他用细致与坚持,全力守护每一个挽救生命的珍贵瞬间。
儿科护士曹享燕:口袋里的“魔法道具”
“护士姐姐,我把药都吃完啦,我的小车贴纸呢?”儿科病房里,稚嫩的声音伴随着期待响起。身穿护士服的曹享燕,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精致的汽车贴纸递给小孩。她的口袋里,除了必备的护理用品,总是装着各式各样的汽车、公仔贴纸——这是她和小患者之间的约定,也是治愈病痛的“魔法道具”。
五年前,刚踏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儿科的曹享燕还是护理“新丁”,常被无奈与无力感包围。最令她痛心的,是一位青春期患儿因隐瞒病情,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场悲剧没有让曹享燕退缩,反而让她暗下决心:不仅要做治愈病痛的护士,更要成为患者的知心人。她主动学习心理安抚课程,在日常护理中化身“知心姐姐”。查房时,她会蹲下身和孩子聊天;输液间隙,她陪孩子们玩游戏、讲故事;面对情绪低落的小患者,她耐心倾听心事,用温柔话语驱散阴霾。
在新生儿病房,二十多岁的曹享燕虽然还不是母亲,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细腻与担当。她主导优化新生儿喂养体位护理流程,将临床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手把手培训护理实习生,还为新手家长开展详细的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她不断精进儿童危重症护理、发育支持护理等新技术,构建特色化儿科护理服务体系。
护士长吴洁丽:挑起“开荒牛”重担
2022年,吴洁丽以“开荒牛”的姿态,挑起护士长重担,投身新开业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作为院区500多名护士的“大家长”,她面临的是新院区管理的复杂挑战,年轻护士经验不足、产假护士多、夜班人手短缺等问题频发。吴洁丽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实时掌握各科室病人数量、护理工作量,灵活调配人员,平衡科室人力。她注重护士能力培养,搭建学习平台,带领护理团队连续4年斩获中山一院护理技术能力奖。
从医20年,吴洁丽始终把患者安全置于首位。针对耳鼻咽喉科吸痰备物繁琐的问题,吴洁丽设计移动式吸痰物品放置架,极大提升备物效率,保障患者安全。身为管理者,她坚持每日3-5次临床查房。一次查房时,一位脑垂体手术患者突然烦躁拔管,她敏锐察觉患者瞳孔异常,及时施救,成功化解危机。此后,她更注重在日常工作中传授护理知识,帮助年轻护士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近日,吴洁丽获评2025年度“广州好医生之广州好护士”。未来,她将继续怀揣这份从容坚韧,深耕护理领域,书写更多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社卫护士何丽霞:扎根一线的“多边形战士”
2012年,何丽霞来到庙南村社区卫生站从事护理工作,一做就是13年。庙南村社区卫生站服务3000多人,每个季度,近600名村民的随访任务落在她肩头。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特殊群体,何丽霞总会背上装着血压计、血糖仪的随访包,穿街过巷,上门服务。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年四次的随访,每次都如同一场细致入微的小型体检,她集中安排上门随访时间,既保证了服务效率,又避免频繁外出影响站点正常接诊;随访时,她测量身高、体重,监测血糖、血压,听诊心肺,将所有数据记录在册,还会和居民唠家常,把健康生活理念送进千家万户。
在社区卫生站,护士的角色远比想象中多元。何丽霞既是手握听诊器的体检员,也是守护校园健康的校医;既是家庭医生的得力助手,又是调配药品的药师,更是细心呵护病患的护士。从专注于护理操作,到统筹站点大小事务,她成为当之无愧的“多边形战士”。
面对外来就医的居民,何丽霞更是主动担当起“向导” 角色。她深知繁琐的登记流程常让患者焦头烂额,便将登记全流程烂熟于心。遇到迷茫的患者,她总会耐心指导填写资料,贴心服务,收获了患者们真诚的点赞。
“基层护理工作虽然琐碎、难题不断,但我从没有后悔从事这个行业。”何丽霞坚定地说道。13年的护理生涯,有过委屈,有过疲惫,可村民一句质朴的“谢谢”,如同一束温暖的光,支撑着她在这条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南方+记者 吴冠霖
通讯员 明珠湾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