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让安全不再“隐形”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 达

日前,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提到,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行车时,车门把手隐藏于车门之中,流线型的外观既简洁美观又满足了“增强续航”的想象;停车时把手自动弹出,轻微扳动即可开门……隐藏式车门把手能迅速“攻占”各家车企的设计图纸,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也精准命中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但代价是什么呢?

多起碰撞爆燃事故为车企和消费者上了血淋淋的一课:一方面,汽车在受到强烈碰撞、极端天气、起火燃烧而导致车门变形、整车断电时,隐藏式车门把手有时无法弹出;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电驱动导致部分隐藏式车门把手机械强度不足,紧急情况下无法承受“大力出奇迹”;更尴尬的是,此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品牌的汽车对于隐藏门把手,紧急制动按键的设计各不相同,有的格外隐蔽,不仅车外的救援者干着急,就连车主自己有时也找不到。

车门把手是功能性的设计,不能平日里“独自美丽”,危急时“使不上力”。尽管新标准并未明确禁止使用隐藏式车门把手,但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标准化、易用性、可靠性、强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的车展上,细心的消费者已经观察到传统机械车门把手正在回归,也有许多车主追问,已购买的爱车要如何升级或是补偿,新规出台后能否顺利上路。

更进一步来看,技术发展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极简主义影响下,iPhone逐步剔除各种按键,影响了国内外诸多手机厂商,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对这份“傲慢”提出了抱怨——“手机更脆弱了”“不能边充电边听歌”“死机无法快速解决”“不喜欢无线充电和人脸识别”。近年来新能源车企面临的抉择也是同理,除了隐藏式车门把手带来的争议外,异型方向盘、电子后视镜同样频上热搜;许多司机呼吁取消触屏,找回部分重要的实体按键,甚至是减少智能系统对驾驶的干扰。

这并非对发展的抵制,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拷问技术的初心——它并非畸形的极简或是繁复,更不能为了商业竞争而牺牲掉可靠性,而要服务于用户的核心需求。创新思路、深耕技术的同时,也要将安全和舒心时刻握在手中。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