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伸出来看看,最近感觉上火了?”两天前,在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新开的中医护理门诊,消化、肾内科护士长陈璇正给50多岁的胰腺炎患者芬姐看诊。这是陈璇的“老朋友”了。他们相识于消化内科病房,今年1月,慢性胰腺炎十几年的芬姐,几乎每隔几个月都会因胰腺炎发作,疼痛难忍住院。
“从年初到现在,一直都是我帮她在调理,通过中医适宜技术,通腑泻热、疏肝理气、扶正祛邪、健脾胃。现在她有了未病先防的理念,定期来调理,成为了我的‘老朋友’了!”陈璇说。
从消化内科大病房到如今独立的中医护理门诊,她不仅成为了能开门坐诊的中医专科护士,也积累了一批认可她的患者。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据悉,截至目前,中山全市注册护士达18850人,中、高级职称护士占比超四分之一,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比超四分之三。过去一年,全市护理专科门诊看诊量超15万人次,其中,中医护理专科门诊看诊量正在攀升。
从“幕后”走到“台前”,越来越多中医护士,也能像陈璇一样开门坐诊。
“中医护士”也可以坐诊看病
“护士,她真的很痛,想想办法吧!”今年初,胰腺炎急性发作的芬姐匆忙入院,住进了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在陈璇查房时,芬姐紧闭着眼睛,疼得说不出话来。半小时内更是频繁呕吐,家属心疼不已。
“胰腺炎疼起来,连年轻小伙儿都会打滚。要不我给她试试中医腕踝针治疗?”作为从业近20年的护士,陈璇深谙胰腺炎患者的痛楚。于是,她主动提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腕踝针,在腕部、踝部1、2、3区分别埋入豪针,缓解疼痛。
“好多了,不怎么疼了!”半小时后,芬姐的疼痛逐渐缓解,陈璇又给行虎符铜砭刮痧治疗。“陈护士,我们今天做什么治疗?”原本饱受疼痛的芬姐,第二天就下床了,眼看中医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她追着陈璇继续开展诊治。
“我从2010年就有了胰腺炎,几乎每三四个月都发作一次,非常疼!这次疼痛缓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快!”芬姐说。此后,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芬姐有了应用中医调理身体的意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病房找到陈璇开展中医治疗。
而芬姐并非个案,自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转型成为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消化内科病房,每天几乎都有10-15名患者在“中医日间病房”开展纯中医或以中医为主的治疗。
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消化、肾内科护士长陈璇。叶紫潇摄
陈璇坦言,最初自己并非中医护士。近几年,她却发现中医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近年来,越来越多胃脘痛、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到消化内科求诊,他们大多数都是30岁到45岁的中青年,日常因饮食不节、嗜酒等,落下病根。”陈璇说,“我们采用火龙罐,悬空灸,穴位贴敷、虎符铜砭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让他们既能在中医日间病房获得医保报销,也能用中医为他们调理身体。”
2023年起,随着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向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陈璇积极到中山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跟班学习,从中医理论的知识培训、再到学习中山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护理管理模式、参与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历经2年来的学习培训,她学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护”,更掌握了各类中医适宜技术,上岗成为中医专科护士。
因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患者病因病机、症状有所不同。所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陈璇利用自己在专科病房的优势,观察坦洲患者脾胃病情特征。“中医适宜技术有很多,我们根据专科特色和地区患者特点,选择了火龙罐,悬空灸,穴位贴敷、虎符铜砭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和开展。”
而近两年来,消化内科成为医院向“中西医结合”转型的一个洞察窗口。以前每天都有患者询问“什么是穴位贴敷”,如今口耳相传,消化内科病房内接受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患者增多,陈璇所在的病房实行“弹性排班”制度,以兼顾中医日间病房与长期住院患者的治疗工作。
成为中医专科护士,陈璇感受到深刻变化。她坦言,在西医的话语体系里,虽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是更多护理工作要遵从医嘱,用药、治疗需要医生来判断。“成为中医专科护士后,我们对于患者的诊疗方案有了更多的思考,有时候不仅仅是配合医生开展护理,而是有了‘辩证施护’的自主权。”陈璇说。
5月9日,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中医护理门诊,从配合治疗转向独立门诊,从传统护理升级为中西医结合、经验传承发展为专科认证,中医护士开始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中医悄然重塑骨科护理“生态”
在中山市骨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南部院区)综合科的病房里,护士谢旻筠总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大耳朵”的中医模型以及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材,例如装着吴茱萸粉、王不留行籽的小袋子。这些看似寻常的中医工具,却成为她与患者之间沟通的纽带。
中山市骨科医院综合科中医专科护士谢旻筠。卢子衡摄
2010年,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毕业时,谢旻筠的履历里已沉淀着中西医结合的双重基因。2019年。当谢旻筠南下加入中山市骨科医院时,恰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浪潮。2023年,中山市获批中医药创新示范试点城市,她作为首批学员参加中山市中医专科护士培训,三个月的系统学习如同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护士的双手不仅能执行医嘱,更能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用技术解决真实病痛。”
骨科病房里,疼痛与焦虑是最顽固的“拦路虎”。
60岁的卢阿姨让谢旻筠印象深刻:腰椎术后因镇痛泵引发严重呕吐,持续性的药物泵入形成恶性循环。“过去只能停用镇痛泵,让患者在剧痛与呕吐间两难。”那日,她将吴茱萸粉调蜜贴于患者涌泉穴,半小时后呕吐渐止,中医的“简效廉验”让卢阿姨惊讶。
“中医护理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不见血却能精准疏通经络。”谢旻筠翻开《黄帝内经》指着一行字:“‘耳者宗脉之所聚’,这些耳穴图谱,就是我们开展中医护理的密码。”
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谢旻筠发现中医与多学科协作有着天然契合点。一位腰椎骨折急诊患者,在焦灼等待手术的时间里饱受疼痛。谢旻筠将中医穴位贴,贴于神门穴,立竿见影地为患者止痛;术后熏洗缓解肌肉僵硬,吴茱萸粉调蜜贴于涌泉穴,为患者止疼……这些融入查房、交接班的中医细节,正悄然重塑骨科护理的生态。
“医生关注伤口愈合,我们更在意患者能否吃得下、睡得着。”如今,作为基层护理工作者,谢旻筠认为,成为一名中医专科护士,不仅提升了职业成就感,还让患者有了更好的体验感。
中医护理的“风口”到了
凌晨3点,在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又称“中山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儿科病房,护师詹佳婷蹲在病床前,用温热的中药水轻拭高热患儿的小腿。药香弥漫中,孩子紧攥的拳头渐渐松开——这是她5年儿科护理生涯里最熟悉的场景。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师詹佳婷。关晓琳摄
从面对抽搐患儿时手足无措的“中医小白”,到如今独创“三步退热法”的护理能手,这位90后护士用一罐药汤、一枚耳针,在儿科护理的“西医主场”绽放一道中医的微光。
2019年,带着助产士专业背景的詹佳婷踏入儿科时,曾陷入巨大落差。“产房是迎接新生的战场,而儿科满是反复发烧、咳嗽的‘小病号’。”更令她焦虑的是,面对患儿高热的惊厥风险,西医护理常陷入“药物起效需半小时”的空白期,“孩子抽搐时,家长揪心的哭喊声能把人淹没”。
直到几年前,詹佳婷在儿科第一次目睹中药泡洗结合耳尖放血如何加速退热,预防 “高热惊厥”。她形容“像在黑屋子里摸到开关”:西医退烧像消防员灭火,中医护理更像提前疏通防火道。
在一次急救中,3岁患儿持续高热39℃以上,口服退烧药未起效,四肢冰冷、哭声嘶哑。她将“清热方”药液兑水调至40℃,给孩子泡洗双足,并指导家属用浸泡药水的毛巾,擦拭患儿腋窝、腘窝,同时以耳尖放血引热下行。大约30分钟后,孩子后背沁出细汗,高热退去。
这套融合中药擦浴、穴位刺激与经络疏导的“三步法”,如今成为詹佳婷应对夜间高热的“秘密武器”。
在儿科住院部,詹佳婷如数家珍:清热方、咳喘方、鼻炎方、健脾方……十余种定制药方对应不同症候。“以前觉得中医就是‘慢郎中’,现在发现辨证施治比单一退烧贴更精准。”她回忆起曾用“腹泻贴”缓解患儿腹痛的经历:揉腹15分钟后,将温中散寒的药贴敷于肚脐,孩子蜷缩的身体逐渐舒展。那一刻,她突然明白,护士的双手不仅是注射器,更该是“流动的脉枕”。
在詹佳婷看来,儿科中医护理的深化与政策东风同频共振。近年来,随着中山市将“西学中”培训纳入护理培训,不仅詹佳婷每月开始参加岭南儿科名医许尤佳教授的脾胃食疗课,整个中山的中医护理更是迎来了“风口”。中医不再只是古籍里的符号,而是护士指尖的温度,是深夜里守护稚嫩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卢子衡 叶紫潇 关晓琳
通讯员 吴晓明 陈果 关晓琳 赵文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