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明密码:《三餐四季》第二季解锁岭南风味基因

南方+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风味地图上,广东美食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味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俘获无数老饕和吃货的味蕾。在这片热土之上,有古法传承的时光之味,有侨乡风味的远洋烙印,有山珍海味的奇妙交融,也有顺时而食的智慧巧思。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的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走进广东,从“中国侨都”江门到“滨海绿城”茂名,节目深度探访地方美食与人文风情,带领观众在山海交织间,细数镌刻在岭南基因里的味觉密码,感受独属于广东的风味魅力。

节目播出期间,微博相关话题阅读增量1.5亿人次,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榜单,“原来广东烧鹅左腿最好吃”登上微博热搜榜TOP6;“冻眠技术让你随时吃到鲜荔枝”登上微博热搜榜TOP44。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一、解构风味,感受方寸之间的生活智慧

当镜头掠过江门的古镇街道,穿梭于茂名的千年荔枝林,一场关于岭南饮食文化的深度对话徐徐展开。

江门人的饮食智慧,体现在对食材的选择、搭配与驾驭上。江门人以冬瓜为盅,将青头鸭、排骨、瑶柱与薏米等多种食材纳入瓜腹,用45分钟文火慢炖,让冬瓜的清甜与肉类的醇厚在高温中交融,这不仅是烹饪方式的创新,更是对“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生存哲学的具象演绎。

在茂名博贺渔港,渔民们精准把握潮汐规律,从含沙量85%的滩涂中掘取“天然味精”沙虫,用新鲜沙虫与本地籼米结合,成就一碗绵密浓郁的极致鲜粥。当酸甜的时令水果杨桃遇上肥腻的鸭肉,二者相辅相成,让“水果入馔”的杨桃鸭别具⼀番风味,同时也体现出茂名人“不时不食”饮食智慧。《三餐四季》并没有局限于对食材、烹饪过程、风味的简单描述,而是以菜肴为原点,探索风味背后的生活智慧与风土人情。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二、活态传承,开启古法今传的味觉考古

《三餐四季》不仅是一张探索地方风味的美食地图,也是一本行走的味觉考古笔记,带领观众了解一道道美食的“前世今生”。

江门古井烧鹅的泥炉里,封存着传承百年的古法工艺:不仅要严格选用放置两年以上的荔枝木,还要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烧制出金红酥皮,而古井烧鹅的酱汁则是点睛之笔,通过“酱料封腔”的古法妙计,十年陈皮与甜味生抽以及多种调味料在鹅腹中交融,最终,多道工序造就出色香味全的古井烧鹅。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而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底蕴深厚的岭南滋味总是能够在守正与创新间的游走中带来新的惊喜。

当第四代陈皮传承人展示“望闻摸观”的辨皮绝技时,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代际更迭中持续进化;当年轻小哥带来用吸管吃螃蟹的新颖吃法,当寻味团品尝凉瓜刺身等杜阮凉瓜“新”吃法时,我们看到了传统食材焕发新生,在时代赋能下展现出活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正如节目中出现的食材陈皮一样,美食亦能越陈越香,在时光窖藏中发酵出新的可能。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三、以食为镜,映照一方水土的文明底色

食物是地方人文精神的镜像,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积淀和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三餐四季》以“寻味”为名,以美食为线索,让我们看见食物如何成为地域文明的鲜活注脚。

人间至味与至情,往往藏于最平凡的烟火中。节目中,江门人将闯荡四海的魄力熬进火蒜,用舌尖的一抹浓郁鲜辣封存对故乡水土的依恋。可见,一颗小小的火蒜,不仅演绎出了烟火熏染的辛辣传奇,也蕴含着侨民的乡愁滋味,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而在茂名,街头巷尾的牛杂摊,清鲜⾹嫩的爆炒脆⾁罗⾮鱼,咸⾹滑嫩的白切鸡,处处彰显着这里的人们对美食的真挚敬意和“唯用一好心”的朴实待客之道。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南方+ 周鑫宇 拍摄

每一道美食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这些根植于土地的味道,不仅是味蕾的狂欢,也是一方水土与世代匠心的对话,更是传统守正与时代创新的交融并进。在《三餐四季》中,每个寻常三餐都能够成为文明传承的鲜活现场,成为解锁地方文明的钥匙,为观众们展开一幅别具一格的风味地图。

编辑 周鑫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