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母爱 可甜可盐的客家情书|母亲节特辑

南方+

客家人用食物丈量时光,将思念揉进米面,将期盼熬作浓汤。那些被岁月反复捶打的粄团里,裹着客家母亲未宣于口的深情——舌尖触碰的每一口柔软,都是穿越百年的母爱告白。

这个母亲节,不妨用味觉重启记忆。

【壹】

百侯薄饼:孝道铸就的舌尖锦囊

当饼皮在案板舒展如绢,300年前的故事便重新苏醒。

清乾隆年间,大埔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杨缵绪,官至陕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

据地方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杨缵绪是个大孝子。有一年为给母亲祝寿,他专门从陕西带回了一位厨艺高超的糕饼师傅,做一些当时大埔县乃至整个南方都罕见的糕饼、点心,给母亲及族人品尝。

其中,师傅做的薄饼深得杨母欢心。为确保慈母能随时吃到薄饼,杨缵绪便让师傅留在家中,顺便也把做薄饼的手艺传授给家乡父老。自此,薄饼渐渐成为百侯家喻户晓的小吃。

【贰】

忆子粄:蕉叶包裹的时光胶囊

清明雨浸润的蕉叶,裹着松婶三十载的守望。

传说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为娘的叫松婶,带着儿子阿根,艰苦地过日子。阿根长到18岁时,从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驱除荷兰侵略者。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粄,摆在月下,焚香祷告。秋去春来,不觉度过了整整30年,儿子还不见回来。那年中秋节,正当松婶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根突然回来了,母子相会,悲喜交集,阿根从白发苍苍的老娘手里接过忆子粄,欢庆团圆。此粄由此得名。

【叁】

三及第汤:文火慢炖的及第情书

枸杞叶在晨光中舒展,猪肝粉肠与瘦肉在热锅里细语。这道清代举子的"功名汤",藏着母亲最朴素的智慧。

相传清代梅州举子赴考前,母亲常煮此汤,寓意“高中及第”。如今,三及第汤已成为梅州人早餐的标配,寓意吉祥。今人饮下的,更是客家女子对子女的永恒期许。

【肆】

客家娘酒:流淌在血脉里的母爱琼浆

从女儿出阁时的"女儿红",到产房飘散的酒香,客家的四季总浸润着琥珀色的温柔。

客家娘酒,以母亲命名的酒,承载着客家母亲对女儿、对儿媳的浓浓爱意,也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客家妹子出嫁,还是坐月子,还是过年回娘家,母亲或者家婆都会为女儿或者儿媳,提前准备好浓浓爱意的客家娘酒。这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办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佳品。

【伍】

娘酒鸡:沸腾在热锅里的生命礼赞

酒香裹着鸡肉在锅里沸腾,恰似母亲为生命点燃的热望。

客家娘酒鸡又名客家鸡酒,是一道特色传统名菜,与产妇坐月子息息相关,娘酒鸡因具有暖身,驱寒,补血之功效,所以客家人对娘酒鸡颇为钟爱。在客家人中,产妇一般都是用吃娘酒鸡来进补。在冬至时,客家人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进食,而且不少客家人在结婚做寿等喜庆的宴席中把客家娘酒鸡作为一道重要的美味佳肴来奉献给客人。


最动人的"我爱你",早已刻进客家人的味蕾记忆。这些穿越时空的味道,是比任何语言都厚重的告白。这个母亲节,让我们以味觉为钥,开启封存在食物里的千年情书。

统筹 张盛良 唐林珍

文字/海报 马吉池 罗蔚然

视频由Ai生成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