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绿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日环境”)创始人、总经理朱钟霞格外忙。眼下,公司即将“上新”两款新产品——人工智能采样船和无人清扫机器人。她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公司和工厂,反复确认生产细节,协调产品优化。
从事生态环境治理行业,朱钟霞尤为注重技术创新。“时代快速发展,传统行业也要紧跟脚步,加速更新迭代。”她希望,公司能始终拥抱变化,创造新产品。
在她带领下,绿日环境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国家专利技术30余项,业务遍及全国30个地区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已为上万家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在污水厂里建花园
走进一个污水处理厂,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淤泥、废水,而是错落有致的美人蕉、小灌木、小叶榕等植被,颇为美观。
这一景观背后是绿日环境自主研发的强化耦合反应器(EHR)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下称“EHR技术”)。该技术利用植物根系的亲水性组成根系载体模块,利用这些模块表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微型动物的新陈代谢,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净化污水。
“在污水厂里建花园”是朱钟霞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她认为,环保工作应该将污染治理与环境整体生态性系统融合,并关注人的感受。
2011年,朱钟霞创办绿日环境,以“绿水青山,美好日子”为使命,聚焦生态技术与智能设备的研发。历时数年攻关的EHR技术,在实现生态景观效果的同时,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还能节约 25%-40%的用地面积,也能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污泥产量,设备运行费用也比传统工艺节省1/3。
“当时国内该领域研究基础薄弱,要实现这一技术,就必须要自主研发与创新。”朱钟霞说,仅 EHR技术就涉及生物膜反应系统、截污和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生化沉淀出水处理装置3项新型技术专利。为此,她带领公司员工搭建技术平台体系、参与科研课题、攻克不同细分治污领域难题。
多年过去,回忆起最初在广东肇庆平凤污水处理厂首次成功应用这项技术,朱钟霞依然难掩内心的喜悦。“这是一个重要创新点,原来在匈牙利学习过相关技术,但如今我们自己研发下来了,相当于实现了国产替代。”她说。
站在创业起点上的创新成就,激励她格外注重技术突破。在组建专业研发团队的同时,绿日环境还与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深度合作,建立院士企业工作站、科技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机构,齐聚行业智囊打造“产学研用” 一体化平台。
目前,绿日环境已取得技术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48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2项。
拥抱人工智能
近几年,绿日环境相继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等荣誉称号。朱钟霞觉得,这些成就是对公司探索的阶段性认可,仍有更多亟待努力的方向。
她明显感觉到,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迅速席卷各行各业,环保行业也迎来了转型机遇。“在前沿高科技赋能下,生态环境治理将更高效,传统行业也将焕发更多活力。”
环保行业主要做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靠人力实地进行维护与服务。每个工程师需要负责一片区域,每天对区域内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巡场检查。“当前,整个行业都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后的维护问题,希望能更高效地提供服务。”她说。
为此,绿日环境瞄准了智能化维护与服务,搭建了一个远程操控系统投入项目应用,如今通过后台就能实时观看每个项目的情况,系统检测到问题再派人去项目现场处理即可。
与此同时,绿日环境也启动了人工智能采样船和清扫机器人研发,帮助实现自动采集水质、清理污染,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还能让环境维护作业更精准、高效。目前,这两款新产品研发工作已经完成,计划两个月后推向市场。
“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卷,我们宁愿停下一些项目接单,也要沉淀下来做一些能应对市场变化的新研发,这是推动企业转型需要有的毅力。”朱钟霞表示,未来,绿日科技将不仅着眼于污染治理,还计划将企业生产流程的节能改造与污染治理服务相结合,研发更多创新产品,用高科技推动产业与环保协同发展。
编者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广东民企 科创先锋”系列报道,挖掘民营企业家中的高新科技先锋人物,讲好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敬请垂注。
统筹:吴少敏
采写:吴雅楠
海报设计:刘子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