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道|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江门打了一张“留”量牌

南方+

“不管是传统作家还是网文大神,到了都是自家人;不管来打卡还是常驻,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

5月9日,“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启动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共建签约仪式在江门开平塘口镇举行,诚邀全球作家、微短剧创作团队等以“无界创客”身份汇聚江门绽放灵感。这句温暖的欢迎词,不仅是“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理念,更是这座中国侨都对文艺创作生态的深刻理解。

随着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青创孵化中心落户塘口,以及“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江门正逐步构建一个独特的文化场域——在这里,网络文学不再是虚拟世界的孤独创作,而是与侨乡文化、乡村振兴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江门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陈景 摄

“侨乡文脉”与“新大众文艺”

江门为什么建设“侨乡新大众文艺社”?

江门,是岭南心学的发源地,是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是世界遗产的代表地,更是无数传奇故事的起点。这里走出了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冯如等时代先驱,哺育了红线女、戴爱莲、李铁夫、沙飞等文艺巨匠,无数文化名人名家为侨乡文艺创作树立了时代榜样。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保障。

江门的文艺基因里,始终流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血液。从戴爱莲“舞蹈要为人民而舞”的艺术宣言,到红线女“粤剧要贴近群众”的实践坚守,再到作曲家李陵“音乐的根在人民之中”的创作箴言,这座城市的艺术传统始终指向同一个方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这种基因在新时代演化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艺术党课”的创新实践;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等18部侨乡戏剧的集体绽放;“揭榜挂帅”机制下文艺精品的复创复排;百姓健康舞蹈、群众舞蹈展演以及侨都江门武术节、青少年狮艺比赛等全城喝彩……

可以说,“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诞生,不是一时兴起的文化盆景,而是江门长期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水到渠成,是文艺人民性的当代诠释。

往更深层次,这是江门市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依托全市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以及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优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先锋天下粮仓书店。黄绍侦 摄

“网络文学”与“侨都故事”

江门为什么选择网络文学为突破口?

一段时间以来,与DeepSeek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一同兴起的还有“AI诗人”“AI主播”,以及技术赋能下的“视频化”阅读、微短剧、网络游戏等,这些“新物种”不约而同闯入了新大众文艺赛道。

网络文学,是这个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之一,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形式。尤其在数字时代,流量意味着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文艺作品通往大众的桥梁。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微短剧播放量年增长率超200%。这揭示了一个趋势:网络文学正在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连接地方叙事与全球传播的重要媒介。

江门敏锐把握这一趋势,自2021年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以来,会员增长125%,并涌现唯易永恒、黛墨、风晓樱寒、六井冰、安天命等知名作家,会员共出版网络文学类著作59部,多部作品点击量破亿。在IP改编方面,饭团、凌志布丁等表现突出,均有作品改编或参与编剧的网剧在各大平台播出。

2023年11月,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首个基地落地江门,更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江门愈发渴望看到更多的网络文学、微短剧等,借助海外侨胞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形成同频共振的文化辐射力,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侨都故事。

在江门开平塘口镇随处可遇乡村美学。黄绍侦 摄

“无界创客”与“在地创生”

为什么选择塘口打造网络文学“理想国”?

选择塘口镇作为侨乡新大众文艺社、青创孵化中心所在地,展现了江门的文化地理智慧。

这个地方,拥有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等,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华侨先辈的乡愁与奋斗,形成闪烁着时代光芒的乡村美学。

这个地方,塘口墟曾是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而今吸引众多港澳青年、华侨新生代返乡逐梦,常住人口达2000多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在此共同生活、创业,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激情碰撞的热土。

在这里,“无界创客”既能获得静谧的创作环境,又能汲取丰富的场景素材。

每月100元的人才公寓租金、8.5折的创作民宿、免费游览5A景区“自力村开平碉楼与村落”等优待政策,则构建了一套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引力系统”。这种专属福利超越了简单的物质补贴,实质上是为创作者打造了一个低成本试错、高效益产出的创新生态系统。

江门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不设硬性扎根要求,而是倡导“旅居创作”的流动模式。这种开放姿态背后,是对创意人才流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作不再受地域束缚,创作者需要在不同文化场景中汲取灵感。江门以“来了就是江门人,走了给你留盏灯”的胸怀,正构建起“无界创客”的各类“IE公社”。这种模式既尊重创作规律,又强化情感联结,使江门成为创作者精神上的“永久栖息地”。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华侨原乡”与“文化出海”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依托国际传播“前店后厂”工作优势,江门近年持续推动侨乡文化出海出圈,可以说,从侨乡走出的每一个故事,都天然带着连接世界的基因。

当“江门籍”作品输出海外版权时,侨乡文化也获得了新的传播载体;当网络作家笔下描绘塘口风光时,乡村美学便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符号。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商业变现,而是文化价值的多维释放。

在活动沙龙上,作家们探讨的“新大众文化论:新时代‘山乡巨变’与网络文学的使命担当”议题,恰恰点明了江门实践的深层意义。网络文学在这里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承担着记录乡村振兴、传播侨乡文明的时代使命。

正如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所言,建设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就是要让创作者的灵感落地生根,让优质IP孵化成长,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的交融共生。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江门正在探索一条网络文学“轻资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硬实力”的特色路径。而这种“文化孵化器”的定位,使塘口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新节点。

展望未来,随着短视频创作孵化中心、大湾区写生基地等项目的陆续推进,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将发展成集文学创作、影视改编、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圈。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更是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江门方案”。

江门期待,每一盏为“无界创客”点亮的灯,都将照亮侨乡文化薪火相传的新路径。

撰文:黄绍侦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