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星”力量②|城市“供水大脑”罗沛豪与他的供水保卫战

南方+

编者按

当城市沉入梦境,他们仍在泥泞中抢修;当数据屏闪烁预警,他们紧急调度保障供水;当清泉涌入千家万户,他们的掌纹早已深深刻进管网的脉络。在看不见的地方,他们正无声地托举起一座城市供排水的生命线。

近期,东莞水务集团联合南方+推出《水务“星”力量》特别专栏。我们将镜头对准管道深处、实验室灯光下、调度大屏前的水务人——他们尽管岗位不同、故事各异,但他们始终日复一日坚守职责,确保城市供排水的安全与稳定,用汗水和智慧诠释水务人的炽热匠心。

占据一整面墙的电子屏幕上,供水管网如同蓝色血管贯穿东莞各区域,30座水厂的数据实时跃动——东莞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下称“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罗沛豪凝视着屏幕,压力变化、流量波动、水质参数……每一项数据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城市供水稳定。

“这里就像是整座城市的‘供水大脑’。”32岁的罗沛豪熟悉这些“血管”的每一次脉动,724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2.3万公里管网、超1000个监测点,构成了他脑海中“供水地图”的立体坐标。

罗沛豪在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详细分析着全市供水情况

罗沛豪在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详细分析着全市供水情况

让我们走进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了解城市“供水大脑”罗沛豪与他的供水保卫战。

“60年最强咸潮”下的136天

2022年1月22日凌晨,调度中心监控系统骤然响起警报音,监测发现下游水厂水源水氯化物含量迅速上升。

“咸潮逼近市第三水厂、东城水厂、万江水厂等水厂取水口,调度设备组立刻前往相关片区进行供水调度操作!”罗沛豪迅速下达指令。随着“咸情”不断升级:“马上安排受影响严重的水厂停产!”“加大市第四、第五、第六水厂供水量补给,各区域做好用户通知、水质检测、应急调度和送水准备!”

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员工监测管网数据情况

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调度中心员工监测管网数据情况

2021—2022年枯水期,东江流域遭遇60年最严重旱情:上游来水量创多年新低,咸潮上溯直逼多家水厂取水口。罗沛豪翻出一组数据:“水务集团下属部分水厂受咸潮上溯影响正常取水累计共89天,时长约1886小时,创历年之最。”

为了保障市民用水,罗沛豪参与编制《2021—2022年枯水期东莞市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方案》,提出“错峰取水+供水调度”做法:将主力水厂编织成动态调度的防护网,在咸潮上溯前,抢蓄“淡”水,受影响期间通过连通管网互调互补保障供水。在咸潮影响最严重的时刻,通过以上措施有效保障了东莞中、西部地区的供水。

采访中,调度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拿起听筒,用最简短的对话完成交流:市第五水厂已完成供水机组切换操作。

“就像现在这样,在‘抗旱防咸’那段时间里,电话铃响非常频密。”罗沛豪坦言:“那段日子神经基本处于紧绷状态,一旦咸潮上溯,就立即进入‘战斗’,指挥未受咸潮影响的水厂增加供水量,源源不断向受影响地区补给。”

现在回想,罗沛豪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咸潮到来的“未知”。“那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咸潮隔三岔五地来,而且它每天‘来’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没有‘标准’。”罗沛豪苦笑:“我们这边很少遇到这么严峻的旱情。”

咸潮的到来无法精准预判,那段日子,他和团队全天候“钉”在指挥台。

罗沛豪在调度中心与同事沟通供水事宜

罗沛豪在调度中心与同事沟通供水事宜

罗沛豪在调度中心最长连续待命超24个小时。从供水调度、水质监测、用户通知,到诉求处理、应急送水、舆情追踪等,他不仅要实时掌控各水厂供水情况,调度厂、网水量分配,还要统筹各区域分公司迅速落实各项应急保障工作。“那时候每个措施像是给‘城市血脉’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回忆道。

这场持续136天的战役中,罗沛豪带领团队在多家水厂取水受限的情况下,实现管网端连续供水不间断,保障市区、高埗、厚街等10个镇街(园区)约400万人的用水需求。他自豪地说:“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自然灾害对市民带来的用水影响降至最低,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12米深处的抢修攻坚

2025年3月,东城一条DN2600管道突发破损漏水。

“这条管道是市第六水厂的出厂段管道,相当于城市供水的大动脉。”罗沛豪介绍,DN2600管道实施抢修时需水厂停产,这意味着第六水厂供水区域将出现约4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量缺口,将直接影响对应片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得益于前期“抗旱防咸”经历,罗沛豪迅速制定供水调度方案并组织落实,增加市第三水厂、松山湖水厂、东城水厂等水厂的供水量互调互补,在主力水厂停产情况下实现了用户端的“零影响”,为实施管道抢修创造条件。

但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抢修现场复杂的施工环境。管道破损处覆土深度约12米,且管道隔壁3米为一栋厂房,常规开挖可能影响建筑物安全。

“需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尽量‘抢’时间,留给我们的方法不多了。”罗沛豪说。最终团队采用“管内修复方案”打破僵局:停水后,采用大排量液压水泵对管道存水进行强排,同时在管道进、出口架设鼓(抽)风设备保障管内空气流通,做足安全措施后,抢修人员进入管道内进行焊接修复。

抢修人员争分夺秒修复破损管道

抢修人员争分夺秒修复破损管道

“这次抢修是管内有限空间作业,需要做好充足的安全措施和施工准备,确保修复工作顺利开展”。说罢,罗沛豪翻出当晚他记录的抢修现场图片、数据登记表等,讲述漏点修复的各处细节,他表示这些数据对于优化运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沛豪根据现场记录进行抢修案例分析

罗沛豪根据现场记录进行抢修案例分析

完工后,罗沛豪在现场指挥管道的冲洗消毒和通水工作,保障了DN2600管道及时恢复正常运行。最终,这场抢修“战斗”历时30个小时,相较原计划提前18小时完成。

“隐形”的守护者

2024年12月东莞马拉松赛事期间,来自水务集团的80名供水保障人员在凌晨3点就已经进驻赛道周围应急待命。

“我蹲守在马拉松路线外围,不仅能看到现场情况,还能与2.2万名选手‘同跑’。当看到选手们顺利跨过终点线,彼此间击掌庆祝,我心中涌动着欣慰与自豪。”罗沛豪告诉记者,水务集团在赛事开始前一个月,就已组织工作人员对赛事路线沿途供水管、阀门、井室等设施开展了多轮专项巡检和排障,确保供水设施安全运行。这也是他近百次专项供水保障工作的缩影。

水务集团在马拉松赛事期间现场值守,确保供水管道安全运行

水务集团在马拉松赛事期间现场值守,确保供水管道安全运行

“越是无人察觉我们的存在,越证明我们的工作到位。”罗沛豪这样诠释职业价值:“守护市民群众全天候稳定用水,就是我们工作的最高境界。”

在水务集团一位老前辈的退休仪式上,一句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罗沛豪:“我们的一生没有‘高光时刻’,但这座城市每个家庭的欢声笑语、每杯放心水,都是我们的‘勋章’。”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调度中心依旧灯火通明,罗沛豪和同事们仍将用专业和坚守继续编织着这座城市的供水安全网。

撰文:林海金 施美

摄影:邓浩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