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8日举行的2025年重点项目开竣工活动上,顺德持续推进111个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523亿元,这些项目聚焦交通、生态、民生等领域的系统性重塑,体现着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考量。
顺德举行2025年重点项目开竣工活动。戴嘉信 摄
为何顺德如此重视这些项目?在开竣工活动上所播放视频中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顺德秉承“人民城市”理念建设新城市,用重量级投资重塑城市基因,用111个政府项目作答时代命题。当制造业大区放下GDP崇拜,将“人”字写入城市发展方程式,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重生,更为中国县域发展实践探索了一条兼顾效率与温度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为“人民城市”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去年,佛山市委全会曾指出顺德环境品质不够理想,三生空间分布散乱,城市形象不够多彩,工业城市印象比较刻板单调等等,每一条都戳中了顺德的痛点。
事实上,这也是先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业区县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可怕的顺德人”用实干改写了中国县域经济版图,美的、碧桂园、格兰仕等巨头从这片土地崛起。彼时的顺德,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经济永动机”,但与此相对的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并不是一个必答题。
不少来到顺德投资的企业家们在各个公开场合都曾表扬顺德的投资环境一流。他们感知着一座城市带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并在逐渐归于理性中作出自己的投资判断:顺德,是有吸引力的。
德胜体育中心。戴嘉信 摄
但若要让这种吸引力更持久、更鲜活,顺德也在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什么是一座可持续的城市?顺德主政者发现:没有好的城市环境承载,再强大的产业也难以为继。
“过去是‘产业留人’,现在是‘城市赢人’。”顺德自上而下都达成共识。一场“刀刃向内”的城市革命,就此埋下伏笔。
从2021年开始,顺德就提出“以水美城、以水兴城”城市发展战略,提出要重塑水韵凤城魅力,打造美丽中国标杆。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顺德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这显然还不够。
做到“可持续”不仅仅如此。顺德怎样走向可持续,关键在人,在于能否合理回应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因此顺德有了顺德大桥的开通,有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红岗院区建设项目今年底竣工,有了德胜体育中心的竣工……更多的公共空间、更美的生态环境、更深的交互融合一一展现在顺德人民眼前。
“佛山第一跨”顺德大桥。戴嘉信 摄
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刘智勇曾以上市公司打比方,他表示:“每个市民都是顺德这家‘公司’的‘股东’,大家把城市建设好、发展好,变得更加繁荣、兴旺,城市就会增值。我们做的是市值管理,城市增值了,每个市民的收益都会增加。”
顺德正在证明,人民城市是让产业逻辑敬畏人性,让资本浪潮记住乡愁。这座制造业强区的转身,恰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祛魅与回归。所有关于未来的答案,都藏在“人”字写进城市基因的瞬间。
期待顺德的实践产生裂变效应。
采写:南方+记者 刘嘉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