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黄礼孩的书房在花地湾。在古玩城满是各色古老物件、时光缓慢的氛围中,他的书房里四壁图书,风格简洁,令人有清新之感。这里,既是他的书房,又是工作室,还是朋友聚会的场所。
在黄礼孩的诗歌里,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曾“听”到各种声音,“雨声、艳阳高照和树叶的婆娑声”,并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观察家。书房里,泛黄的书页、书架上的摆件以及书房的陈设,再一次展现黄礼孩对诗歌与生活的观察与诠释。
黄礼孩说,他最喜欢看传记,书架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国宝级女诗人辛波斯卡的传记勾起了他的一段回忆。传记名为《尘封的纪念物、挚友与梦:维斯瓦娃·辛波斯卡诗传》,去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传记,并邀请黄礼孩写序。
尽管黄礼孩从未与辛波斯卡见过面,但早在1997年,他就在香港读过她的诗集。多年后,他又从老友扎加耶夫斯基的口中听闻过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如果她还健在,也许我会见到她。”
2015年,黄礼孩受邀去波兰参加个人诗集《谁跑得比闪电还快》首发式,出发前,他就计划好了去拜谒米沃什和辛波斯卡。在辛波斯卡安息的拉科维奇墓园里,黄礼孩站在墓碑前用雷州话朗诵起辛波斯卡的诗歌,这是一份温柔的怀念。
黄礼孩的书架上还有许多别致的雕塑品,其中一座数码打印的奖杯格外引人注目,奖杯造型独特,“像菩提叶、风帆或翅膀,又仿佛如同阿多尼斯诗里风的形象”。这是第十三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奖杯,获奖者正是来自叙利亚的阿多尼斯。
提到自己创办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黄礼孩讲述了一段有趣的颁奖往事。2011年4月,黄礼孩将“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颁给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没想到同年10月,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一个古老的打字机前,黄礼孩又回忆起自己曾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一座桥上,偶遇了一位“卖诗歌”的阿根廷诗人。黄礼孩一行人买了他的诗,诗人就用打字机现场把自己的诗歌打出来,“原来诗歌也可以成为一种生存的方式。”
1990年代后,黄礼孩经常去街上淘打口碟,现在他的书房里还有许多老旧的光碟。他在书房里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投影屏幕,偶尔有人来拜访时,他就随机选择一个光碟,三两好友就静静地在书房里看看电影,聊聊天。
用黄礼孩的书房来说,“书房应当是开放式的。”而他的书房,是“中西诗歌园的编辑部”、是“一个探讨文学、朋友聚会聊天的地方”,也是“文化的集散地”。
统筹:李贺 李培
主持:南方+记者 刘炜茗
编导:南方+记者 毕嘉琪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