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冈县龙山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使用”为抓手,全力打造“联络站+”履职模式,着力在推动基层治理上持续发力,努力把代表履职“小站点”打造成服务民生的“大舞台”,让基层单元真正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实践窗口,努力实现代表常来、意见常听、实事常办,成为基层民主实践和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切实让人民民主在基层“生根开花”。
“联络站+社情民意”
织就服务民生“同心结”
民生无小事,联络站聚焦民生实事。自“智慧人大”启动以来,联络站开启“线下+线上”双轨联系群众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龙山镇巧用人大代表接待日、“智慧人大”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等载体,深化“代表来督办”机制,构建全链条民意收集网络。通过建立村民建议跟踪督办制度,为代表搭建“拉家常、访民情、解民忧”的立体化平台,让社情民意直通快达,代表群众“零距离”互动成为常态,确保件件建议有着落、事事办理见实效。
2024年以来,人大代表全年进联络站接待群众36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79条,有力推动西排水闸(河田排站侧)建设工程等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落实到位。通过前置矛盾调处关口,推动基层纠纷源头化解、动态清零,切实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民生“幸福清单”。
“联络站+乡村振兴”
打开共同富裕“新窗口”
龙山镇深挖人大代表“人才富矿”,激活产业振兴“头雁动能”。以人大代表中的种植能手、致富标杆、技术尖兵为先锋,组建“土专家智囊团”深入田间地头,搭建起集资源互通、经验共享、信息联动的“产业会客厅”,为“五大百亿产业+”战略落地注入“田间智慧”。
下岳村美丽渔场项目重点发展澳洲龙虾养殖产业。罗沅琪 摄
立足连片万亩良田资源优势,龙山镇人大锚定“农文旅融合”新赛道,以丝苗米产业为支点撬动特色农业升级,种植丝苗米2.87万亩,产值8000万元。而下岳村以澳洲龙虾养殖产业为突破口,创新构建“联络站搭台、合作社聚力、基地示范、公司赋能、农户增收”的“五维联动”模式。
人大代表、下岳村党总支部书记朱炳南了解澳洲龙虾养殖情况。
龙山镇人大代表、下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炳南了解到澳洲龙虾养殖前景广阔,并结合下岳村丰富的水资源条件、适宜的气候,与澳洲龙虾的养殖环境需求有着诸多契合点。2024年,下岳村第一批澳洲龙虾养殖基地破土动工,从50亩的基地面积已拓展至200亩,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格局。截至2025年,下岳村澳洲龙虾总产量突破150万斤,产值约750万元,带动50余农户搭上“致富快车”。
通过组建人大代表领衔的专业合作社,靶向破解技术梗阻、管理短板、销售瓶颈,实现产业规模与农户收益双倍增。人大代表中的“产业领航员”们扛起共富使命,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进一步拓展联络站职能,推动联络站从“民意中转站”蝶变为“产业孵化器”,实现联络站功能拓展与富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联络站+生态保护”
守护绿水青山“金饭碗”
龙山镇人大以“绿”为底色、以“干”为笔锋。全镇91名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围绕推进绿美佛冈生态建设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绿美佛冈人大代表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各级代表共计271人参加。
持续深化“绿美+”履职模式,围绕环境保护、河道治理、生态产业发展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走访群众、督办建议、接待群众等方式对镇村环境持续监督,以监督促落实、以建言助发展,用实际行动不断增厚城乡风貌绿美底色,久久为功筑牢绿色屏障,并以此为契机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佛冈县龙山镇清水迳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人大代表林”植树活动。
2024年以来,龙山镇人大代表组织开展或参与植树活动4次,建设“人大代表林”1个,共种植各类树木1万余棵,以“调研+植绿+监督”组合拳落实绿化工作部署,推进绿美佛冈生态建设。
下一步,龙山镇人大将深耕“联络站+”创新土壤,以“功能升级+数字赋能”双轮驱动,进一步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主阵地”和“直通车”作用,让“民声”变“民生”,“绿美答卷”与“幸福账单”同频共振,绘就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新范式。
撰文:罗沅琪 通讯员 吴晓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