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多元赛事见证教育创新力量,乐从数创节圆满收官

南方+

01:03

秒解魔方+算法擂台+跨学科挑战,乐从这场硬核数创节收官

5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第二届数学创客节在英华学校圆满落下帷幕。这场以“AI赋能·学科融合·实践创新”为主题的智慧盛宴,历时12天,成功集结全镇19所中小学的3.8万名学子,在算法擂台、智能建模、跨学科项目挑战等特色赛道中展开思维交锋。这场全镇中小学生参与的数创狂欢,成为区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生动注脚,更为乐从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魔方六面还原”决赛展示现场,选手们争分夺秒,力争第一完赛。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多元赛事彰显教育创新成果

闭幕式当天,18项融合数学思维与科学实践的决赛项目同步展开,全面检验乐从镇“数学+科学”融合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

魔方选手以每秒12转的手速展现空间拓扑思维,汉诺塔竞赛者通过递归算法实现最优解移动,数学建模能力跃然眼前;无人机编队以PID控制算法完成毫米级精准灭火,揭示控制论与几何学的深度结合;纸桥承重赛更以令人惊叹的承重能力,完美演绎材料力学与结构数学的实践应用。

多轴无人机花式飞行决赛展示现场,选手们专注得操控无人机。

小学生沉浸式体验数字华容道比赛的乐趣。

这些赛事正是乐从镇构建“3+1”融合课程体系的生动实践——以国家课程夯实知识基础,实践课程强化操作技能,强基课程拓展高阶思维,最终通过创客项目实现融会贯通。

当学生们运用傅里叶变换优化无人机航线,或借助有限元分析改进桥梁结构时,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成果的集中“输出”,更是“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育理念下,新一代学习者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成长轨迹。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正在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可复制的乐从范式。

乐从学子制作的智能机器人。

珠子金塔比赛,这是一项考验逻辑思维和耐心的益智游戏。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创新成果彰显教育融合实效

在本次闭幕式上,两项标杆性成果引发关注:英华学校的《不同频率的可见光对生菜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大墩中学的《智能生态小管家——基于数学建模的植物自动喷淋系统开发》,运用数学建模实现植物自动喷淋系统智能化管理。

英华学校的《不同频率的可见光对生菜植株生长的影响》研学成果纳入乐从镇“校园科创孵化计划”。

上述两项成果生动诠释了乐从镇“资源优化行动计划”的三重突破:学科壁垒打破,将数理统计、生物实验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教学资源重构,联动镇农业实验室与高校科创平台;成果价值转化,两项研究均已纳入乐从镇“校园科创孵化计划”。

在万众瞩目中,本届数创节还颁发了“学生展示特等奖”“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组织单位”“卓越组织单位”四大类奖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获奖者创新实践的直接肯定,更是乐从镇践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展现。当获奖学生展示其融合拓扑学与算法思维的智能模型时,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科创人才的雏形在生动展现;当教师团队分享其跨学科设计案例和经验时,基础教育改革先锋的担当在有效彰显。

颁发“学生展示特等奖”

颁发优秀教师奖。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构建科创教育新生态

本届数创节的圆满举办,标志着乐从教育正式迈入“实践育人”新阶段。

近年来,乐从镇科创教育成果斐然,仅英华学校近两年在科创领域,荣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奖项就有324人次。

乐从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弘皓指出,未来,乐从镇将立足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实施课程革命,打造“数学+科学+工程”三维融合课程群;进行场景重构,联合佛山科学馆、季华实验室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行人才贯通,建立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档案,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科创人才孵化器。

这一系列举措将推动教育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能力塑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具备解决“卡脖子”问题潜质的战略后备力量。乐从教育正以创新为笔,在新时代育人蓝图上书写奋进之笔。

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嘉宾为乐从科创教育点赞。

采写/剪辑: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乐从宣教办供图

乐从6群

编辑 陈禧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