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1日《汕尾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以来,一场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营商环境变革拉开序幕,“大湾区能办、老区也能办”的特色营商环境品牌正成为汕尾招商的“金字招牌”。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一季度,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和企业数量同比激增126.47%和236.5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前列,民间投资占比攀升至44.3%。
企业说了算
法治护航+跨域通办
“过去跨城办事要跑几趟深圳,现在家门口的政务大厅就能‘视频办’,效率翻倍!”汕尾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样的变化,源于汕尾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推动营商环境系统性重塑。
——法治化环境护航。2025年1月,《汕尾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为企业开办便利化、跨域通办等提供制度保障,明确“首违不罚”清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条例落地以来,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耗时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市场主体维权响应效率提升40%。
——跨域通办打破行政壁垒。创新上线“大湾区·视频办”平台,推动417项深圳事项在汕可办、1048项汕尾事项在深可办,实现深汕政务服务“同城化”。同步推行跨县区“一照多址”改革,企业扩张成本直降50%,仅2024年就为超300家企业节省开办费用逾千万元。
——精准服务直击痛点。构建“政企银”对接平台,2024年“政采贷”线上融资额达2164万元,同比增长49.6%;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升至35%,让“知产”变“资产”成为现实。
资本说了算
要素“活水”精准滴灌
“从拿地到开工仅用39天,这样的‘汕尾速度’让我们坚定了投资信心!”比亚迪项目负责人表示。面对企业“用地急”“融资难”等关键诉求,汕尾以全要素保障机制破题。
——用地用海保障跑出“加速度”。推行“拿地即开工”“拿海即开工”模式,2023年以来累计供应土地超5500亩,解决用海需求107公顷,为比亚迪、中广核等重大项目按下建设“快进键”。
——政策撬动“四两拨千斤”。建立“政策研究—精准包装—动态申报”资金争取体系,2023年至今累计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性资金超230亿元。其中,2025年首批30.54亿元专项债精准投向深汕中心医院二期等102个民生项目,实现“资金跟着项目走”。
——审批流程再造释放效能。组建并联审批专班,制定用地、用林、立项等前期手续“路线图”,65个新开工项目实现节点标准化管理。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审批效率较2023年提升40%,28个重大项目提前开工。
市场说了算
链主引领+数字赋能
走进海丰海迪时尚美都产业园,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时尚箱包直供国际市场;陆丰核电基地内,5-6号机组建设如火如荼……汕尾以“链主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崛起,让产业方向由市场“拍板”。
——链主企业带来“明星项目”。瞄准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产业,吸引比亚迪核心供应商等“明星项目”落地,2024年新引进产业项目220个。2025年一季度,陆丰核电、红海湾海上风电等能源项目完成投资超40亿元,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数字化压实项目为王。依托“重点项目信息管理云平台”,对231个续建项目实行市领导挂点服务、实时跟踪进度。2024年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03.1%和113.65%,60个项目开工、49个项目投产,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市场信心逆势上扬。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5.3%,增速领跑全省;2025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长7.9%,民间投资贡献率持续攀升,彰显“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
加速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实施好企业投资项目全代办服务,推动全流程网办率提升至90%以上,擦亮跨域通办营商服务品牌,探索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站在新起点,汕尾正以更高标准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