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潭河水浸染着千年墨色,
青砖黛瓦在云雾间垒成时光年轮。
当夕阳漫过粤东百侯镇的三十六巷,
檐角铜铃便和着岭南文脉的脉搏开始轻轻摇响。
明朝的风掠过“蔡仙人圳”石刻,
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一笔挥就:
“白堠”改“百侯”,
“百位诸侯”的期许便渗入每寸土地。
2010年,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匾额,
为这座客家小镇披上千年荣光。
百廿座明清古厝静立如史册,
官厅深院、祠堂碑廊、中西楼阁,
每一扇雕花门都是未合上的扉页。
每一块阶石都刻着客家人迁徙的史诗。
“秀才家家有,举人满街走”,
明清的科举长卷在此泼墨:
五翰林、廿四进士、百卅四举人,
“一腹三翰林”传为佳话,
“同榜三进士”惊动贡院,
这里,连青石板都浸着墨香。
南麓公祠的烛影摇晃五百年,
布衣杨士薰以经义为犁铧,
"绝意仕进,惟课子孙"——
八进士破卷而出,
七魁星聚首同堂,
南麓公家族育英传奇震古烁今。
佑禧堂的楹联沁着松烟:
“佑启后人,惟耕惟读传家久;
禧凝此堂,克俭克勤继世长”。
“佑”是祖先凝视的眼睛,
“禧”为耕读酿造的甘露。
楹联如种子,
在杨氏子孙的血脉里抽穗扬花。
通议大夫第的正厅内,
乾隆御赐"七叶衍祥"金匾悬如明月。
杨缵绪拒附权贵的傲骨,
化作正梁上的獬豸雕纹;
杨妻蓝氏独见六世的瑞气,
凝为屋脊瓷雕的凤凰展翅。
九重厅堂,尽是儒家伦理的立体注脚。
海源楼的混凝土裹着南洋烟雨,
杨潮荣将槟城教堂的拱券,
嫁接于客家“人”字脊。
三层骑楼如立体的侨批,
写下了南洋的艰辛与荣归的欢喜。
敬修衍庆(肇庆堂)于1917年破土,
杨氏兄弟用八万五千光洋,
在围屋旁种下一栋巴洛克式梦境,
双楼侧身立,占地三千平,
让中西文明在此相互交融,
更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刻进每道砖缝。
“四雕一画”是百侯匠人的天问:
瓷片嵌出《山海经》异兽,
梁画晕染《芥子园》烟雨,
木刻螃蟹钳住科甲祥云,
泥雕瑞兽驮着民国晨曦,
石狮口中的“教化珠”镇宅驱魔百转急,
这是匠人用泥刀写就的立体《百科全书》。
当研学少年轻抚咸庆堂的冰裂窗棂,
他们触碰的是文明的年轮。
百侯古镇像一册未阖的线装书,
梅潭河是穿行其间的装订线,
书中封存的不只是明清往事,
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执着和虔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