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德庆,南药飘香。每月的2、5、8日,是肇庆德庆高良镇的圩日。每天早上7点-8点,位于高良镇的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热闹非凡,这里早早汇聚了大批赶集的村民,用卡车、小汽车拉着大袋小袋的德庆本土药材巴戟天,来到这里集中交易。一根根弯曲伸展、粗细不一的巴戟天塞满白色的麻袋,从车上卸下,堆满交易中心的大棚。“这里一天可卸下2吨巴戟天,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2024年的交易额约1.1亿元。”相关负责人介绍。
村民们在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德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正是一根根小小的巴戟天,占领了全国80%的市场。近年来,德庆已形成以肉桂、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四大南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如今,德庆南药种植总面积超76万亩,总产量近32万吨,总产值超41亿元。“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来了一批新科技、新人才,也让德庆南药的飘香从这座“中国巴戟天之乡”“中国何首乌之乡”,飘向更遥远、更广阔的市场。
一座交易市场打响南药品牌
当南方+记者来到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时,四位村民正在此进行回收巴戟天后的抽芯步骤。他们戴着白色的手套熟练抽掉巴戟天中间的细小芯部,留下的正是药材可以使用的部分。
村民在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进行巴戟天的抽芯步骤。南方+刘舜欣 摄
以前,巴戟天的交易都在位置小且拥挤的巴戟天市场交易。2023年6月,总占地面积约15亩的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在高良镇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巴戟交易市场正式启用,成为华南地区占地规模大、交易种类多、市场影响力强的南药集散市场。
“巴戟天交易额最高时是去年8月到11月,可以卖到13~14元一斤,2023年总产值为6000-7000万元,到2024年达到了1.1亿元。”高良镇副镇长鲍子德介绍。
2023年6月,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在高良镇正式成立。德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交易中心的成立既开拓了新的市场渠道,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更促进了德庆南药品牌做大做强。目前,德庆巴戟天最大的市场在安徽亳州和广西玉林,也已成为国药集团、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药企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德庆巴戟天每年仍在不断扩展种植面积,尽管这些年来价格起起伏伏,波折不少,但农民们依旧对德庆南药产业充满信心,我们都坚信,德庆南药产业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相关负责人说。
一座“科技小院”探索出兴农密码
在官圩镇的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简称 “德庆仲恺研究院”)的实验室一角,何首乌、巴戟天、肉桂、牛大力、野菊花……种子储藏柜里存放着各种类型德庆南药的种子。
每年,一批怀揣热忱与梦想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子纷至沓来,在此潜心开展德庆南药研究,致力于让南药基因更优良,药效更显著,并积极推广标准种植方式。
张伟丽教授是德庆仲恺研究院的院长,也是广东省科技特派员,除上课外,她长期扎根于此从事德庆南药的研究工作。南方+记者采访时,张伟丽刚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校区赶回德庆。
张伟丽带领团队开展德庆南药的研究工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供图。
“我们不断加强南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研究,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良种选育等,向农户提供优良的种苗,为道地药材体质增效。”张伟丽说。研究院还与当地紧密携手,共同培育南药科研人才,如今已培养多名农业人才在毕业后留居德庆,为德庆南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此外,研究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农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悉心指导,大力推广南药标准种植技术,服务的本土企业包括德庆县源生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德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良镇超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
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的驻站博士到田间地头指导广藿香青枯病防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供图。
2023年,德庆仲恺研究院获评为“中国农技协广东德庆南药科技小院”,成为肇庆市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为“百千万工程”驱动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德庆的南药为何能独树一帜?张伟丽认为“先天禀赋必不可少”。“古书上已有不少关于德庆南药的记载,认证了德庆南药文化传统好,历史悠久,条件优良,这就是道地药材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张伟丽笑着说。
一颗飘香南药“串起”全产业链
夏日一场大雨为午后的德庆增添了几许清凉,走进肇庆市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肉桂的药材香气扑鼻而来,大片的桂叶堆满工厂,足足有8-10米高,而这些堆积的桂叶,即将摇身一变成为肉桂原油,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肇庆市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堆满的桂叶有8-10米高。南方+刘舜欣 摄
高良镇是肉桂种植大镇,肉桂种植面积约17万亩,全县约有70万亩,村民每年需在春秋两季对肉桂树丫进行清理,在没有回收利用时,清理下来的枝丫普遍被丢弃。该公司投产后立足当地,回收村民清理下来的桂叶,覆盖周边16个村委会近万户农户,带动村民增收。
“二期项目投产后,桂叶收购将覆盖德庆13个镇(街道)约5万户桂农,带动周边桂农增收约3600万元。”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志敏说。
肇庆市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带动桂农增收。南方+刘舜欣 摄
“我们主要收购桂叶用来提取肉桂油,回收一担桂叶(约100斤)的价格约为70~80元,一年回收下来的桂叶不少于3000-4000万斤,起到联农带农作用。”谈志敏说。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我们逐年提升回收桂叶的价格,从一开始的20~30元一担,到如今已达70~80元一担桂叶,2024年,公司产值约3000万,年产肉桂原油200吨。”
再往车间里头,一座肉桂颜色的粉末堆成小山,空气中还漂浮着肉桂打碎后的粉末,这正是该公司实行绿色加工、“变废为宝”的重要环节。
蒸油后的桂叶废料经再加工后成为生物燃料,可替代煤炭的使用。南方+刘舜欣 摄
“我们把提取桂油后的材料打成粉,后再加工为生物燃料卖给当地企业,以替代煤炭的使用,保护环境之余增加经济收入,更能实现肉桂的全链条利用。”谈志敏介绍。
“变废为宝”之外,一颗德庆肉桂的深加工之旅,正在此开启。
除提取原油外,德庆肉桂在这里还加工制作成桂枝养身泡脚包、“德高桂”肉桂茶、肉桂油、化妆品等,“下一步,我们将打造肉桂温泉、肉桂走廊和周边民宿,往‘文旅+康养’产业方向发展,企业门前的小路两旁,不久后将种满长达2公里的肉桂树,打造更具德庆特色的南药产业。”谈志敏说。
西江沃土孕南药,康州本草唤春深。
2024年,德庆食品南药产业产值已达4.0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6.4%。依托北回归线的气候条件与千年种植历史,德庆南药以品质享誉全国:德庆巴戟天、德庆何首乌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德庆巴戟天、德庆肉桂、德庆何首乌、德庆广佛手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德庆巴戟天、德庆肉桂、广佛手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德庆已培育省级专业镇5个、专业村8个,并打造了“德庆巴戟天”“德庆何首乌”等区域公用品牌。在西江母亲河的滋养下,关于德庆南药的鲜活故事每天仍在不断上演,南药飘香也将吹拂向更远的地方。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胡益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