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中山香山书房,不止于阅读

南方+

“在中山,不管是走进公园的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还是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华侨公园香山书房,抑或是坐落在山水间的金钟湖公园,都很美观、也很实用,和孩子在不同的香山书房,解锁阅读新体验,已经成为我们家庭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作为2024年,香山书房借阅量最大的读者,王先旺认为,香山书房已经成为家庭亲子互动的重要场所。

5月8日,中山市香山书房发布最新运营情况:2024年,建在公园广场、商场、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的香山书房表现出较高服务效能。其中,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成为举办亲子活动最多的香山书房,一年举办72场。而三角公园香山书房则是2024年度“流量王”,接待访客最多。

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阅读设施走单一路子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中山纪念图书馆副馆长赵嘉俊坦言,“现在的香山书房不仅要满足市民阅读需求,还要满足市民参与阅读活动的需求。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市民爱去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瞄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从制度层面上看,中山相继出台了《中山市共享文化馆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山市共享文化馆试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文件,明确建设标准、服务内容与考核评价机制,建成以香山书房为代表的269家功能复合、服务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终端深入田间地头、生活场景、景区景点、广场街区、商业地带、生产空间,进一步完善15分钟文化圈的服务格局。

如今,在中山的百家香山书房,不仅承担着阅读功能,更承载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阅读+”在这里可以有无限可能,这里可以是村头巷尾的“新时代榕树头”、港澳青年热衷找到的“网红打卡点”,更可以成为一座城市年轻人眼里的“精神岛屿”。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村头巷尾的“新时代榕树头”

傍晚6时许,天空被夕阳渲染成一片橘黄。读三年级的陈琳才抱着书包,徐徐走出小榄镇太平南路137号的五棵榕香山书房,而后小跑着回家吃饭。这座因被五棵树冠如盖的古榕树环抱的香山书房,取名为“五棵榕”。今年3月,这里才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了太平村孩子们“家门口”的自习室,父母们的临时“托儿所”。

“放学了别乱跑,去书房做作业!”成为太平村里年轻父母的热门语录。太平村河涌环绕,古树葱郁,全村共有33棵百年古榕树,最老的榕树接近400岁。在小榄镇太平村村支书陈浩的儿时记忆里,榕树头才是爷爷奶奶最喜欢摇着蒲扇,纳凉闲聊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晚饭后香山书房里都是结伴纳凉的老人。”陈浩说。

不难发现,村头巷尾的公共服务空间,似乎从榕树头转移到了“家门口”的香山书房。

“新时代榕树头”的角色变化不仅发生在小榄镇太平村,也同样出现在南部镇街的板芙盈悦香山书房。“这个香山书房很特殊,每逢放学,就能看见一群孩子来写作业、看书。老人家在附近的长者饭堂吃饭后,也会到书房纳凉。”板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彩燕说,因为书房就设立在中山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建成的“邻里文化家”里。这是板芙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综合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周边社区群众提供低成本的儿童托管服务,还设置了健康科普教育基地、长者饭堂、青年社区学院学习基地等多元的公共服务设施。

“这几年,香山书房越发密集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我家大约5公里范围内就有华侨公园香山书房、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等阅读场所,从家开车几分钟就可以到这些书房,读书、借书真是越来越方便了!”王先旺说。

“经营紫马岭香山书房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发现,公园里的书房,更大程度充当着‘亲子乐园’的角色!”紫马岭香山书房的运营负责人郑晓华说,比起让孩子在家玩电子产品,父母带着小孩来公园里的书房,既能给“遛娃”放电,也能给自己读书充电。一个周末,大人小孩两不误。

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纳凉地,放学后的“托儿所,再到“家门口”的亲子乐园,百家香山书房的公共服务功能似乎远远超出了阅读范畴。以在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为例,三年来开办了157场次公益活动,活动涵盖公益展览、图书推荐、香山书房之约、香山讲坛等多元化活动。最高峰,一场活动参与人数约300人。可见,这些建在村头巷尾的香山书房,以乡镇为支点,在改造升级后陆续延伸成为“新时代榕树头”,让不同年龄层的群众都能充分感受到这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魅力。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港澳青年来了又来的“景点”

走进西区街道荔景苑,这里古木参天,莲韵香飘,充满岭南特色的建筑群林立。在数十株拥有百年树龄的荔枝树下,坐落着一家占地约250平米的荔景苑香山书房。“梁小姐,我又翻来玩喇!”刚刚从香港“自驾”而来的林秀梅,远远地看见梁彩仪的身影,立刻喊住了这位老朋友。

“林小姐是常客了,最初跟着香港旅行团,来了足足5趟!”作为荔景苑景区及其香山书房的负责人,梁彩仪回忆,如今,林秀梅经常约朋友“港车北上”,每次都在香山书房待上一整天。

为什么如此爱逛荔景苑香山书房?林小姐这样形容:“这里非常古朴、‘的骰’(粤语音译为‘精致’),每次来都觉得很松弛舒服。”这位30岁出头的香港女生,从事外贸行业,工作地点和时间弹性很大。驾驶着“港牌”小汽车,一路北上。她第一顿就会在荔景苑的“香山家宴”,吃上几份地道的中山菜,例如,红烧乳鸽、凉拌菊花。茶余饭后,她时而在数十棵荔枝树下纳凉散步,时而走进古色古香的荔景苑香山书房,闲逛观赏陈列着的中国传统古典家具、中山长洲醉龙摆件。

“我会买一杯‘香山咖啡’,带着去书房看书或者办公,透过窗可以看到树景,很松弛、惬意。”林秀梅说。

“自深中通道开通后,荔景苑香山书房的港澳人含量激增,连TVB都来这里取景,周末高峰人流量达到500人次,而95%都是港澳旅游访客。”梁彩仪感慨,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港澳“北上”的访客已经成了熟客,甚至成为了梁彩仪的好友。今年春节,当梁彩仪招待旅客忙得不可开交之时,香港“熟客”邓总带着妻儿,给她留下了一份普洱茶作为新年礼物。

去年底到今年初, “香山书房的陈列和设计实在太棒了,你们能不能跟‘中联办’联系商量一下,在香港也建一个?”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顾问冼俭恒带着40多个香港大学生,一边参观香山书房里展出的醉龙陶瓷公仔、醉龙小板凳、醉龙研学套装等独具特色的非遗展品,一边对梁彩仪说。

随着港澳访客激增,梁彩仪也成为了众多香山书房中,第一个遇到“罕见难题”的运营者。

“港澳人多起来后,经常问我,能不能借书回家。”眼看需求变化了,梁彩仪立即向中山市图书馆反馈新难题。在短短1天内,全市香山书房的系统就打通了港澳人借阅书籍的功能。“凭借港澳证件,直接就能借阅,这让我们的回头客变得更多了。”梁彩仪说。

如今,西区荔景苑景区香山书房、三乡镇的稻田香山书房……一批既能打卡拍照,又能松弛休息的香山书房在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热门推荐,更被港澳人认定为必须打卡的“网红地”。从本地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再到外来访客、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旅游景点,香山书房品牌的公益性、公共服务价值正在不断扩大。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一座城里的百座“精神岛屿”

“你可能不相信,我就是体验了几趟香山书房,就决定来中山考公务员了!”5月8日,中山刮起了狂风暴雨,“00后”研三学生邹彤一如往常地赶赴华侨公园香山书房,一大清早就坐在了直面树景的书桌旁。自去年11月起,她每天骑车10分钟到华侨公园香山书房,备考公务员已有6个多月了。

“2023年,我还在北京实习,偶然的机会让我来到中山出差,住在火炬开发区。”邹彤说,“我跑了一趟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梁实秋的散文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跟我说,中山有100多家书房,我酒店附近就有一家香山书房,可以就近还书。”

出差的一月有余,邹彤反复在香山书房借还书籍,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深入街道、景点,这让她更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中山是一座很有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公共服务、公共交通也很便利,生活性价比也很高,对年轻人很友好。无论是香山书房还是这座城市,都让我在精神和经济上,有松弛感!”邹彤说,“所以去年到现在,我都在备考中山的公务员,更希望在此定居。”

就在同一天,35岁辞职备考律师职业资格证的潘松也在华侨公园香山书房坐着看书。“我从4月1日开始,每天都从沙溪开车到书房自习。”潘松说,“这里比图书馆更松弛一些,比家里自习又更自律一些。看累了还能去公园逛逛,停车也非常方便!”

“周末,我可以在这里坐一下午。”从华侨公园香山书房望过去,绿植掩映白色现代建筑,00后姑娘林浩恩发出感慨。从今年“五一”假期的阅读人次来看,香山书房依然很“火”。而这样的生命力来自一批需要松弛感、“精神放松”的年轻人,他们来书房,不仅仅是阅读看书,更是来参与活动,体验生活,放松身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岛屿”。

香山书房,远不止于阅读。

在中山,上百家香山书房搬进了公园、乡村、校园、园区……40%分布于乡村,约30%坐落在公园、景区、商圈、产业园区与企业,约30%藏于住宅小区与校园。

沙涌学校(旧址)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沙涌学校(旧址)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它们更像是散落在一座城市里各个角落,洗涤上班族、打工人内心疲倦的百座“精神岛屿”。每逢周末,比起商圈和娱乐场所,这些香山书房成为了年轻人更愿意待上半天的休闲之地,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山人的阅读习惯,更深刻改变了从市到镇到村的公共服务模式。

“广东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中山在公共文化主体建设方面也获得了很大进步。”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广钦认为,遍布中山的香山书房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得优秀文化资源可以高效直达基层,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手记】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书房”

近年来,从闹市商圈到学校社区,从乡间田野到历史建筑,中山市持续打造有统一标识、有颜值、有内涵的香山书房,覆盖全市所有镇街。

以现代园林风格打造的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沙涌学校(旧址)香山书房、主打田园风格的桥头稻田香山书房、展示本土非遗资源的中山市文化馆非遗主题香山书房、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板芙镇里溪香山书房……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香山书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成为中山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及交流平台。

中山把地段最优越、风景最优美、人群辐射最广泛的地理位置留给了香山书房。“书房+公园”“书房+居住小区”“书房+文旅场景”“书房+校园”“书房+乡村”“书房+企业”“书房+产业园”等新场景、新业态,不仅让“一书房”实现了“一特色”,还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度、便利性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让香山书房在不同人的眼中,成为了不一样的书房。

作为中山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香山书房从规划设计、建设再到运营,都依托原有设施进行盘活升级,既兼顾保持“老建筑”的韵味,又注重凸显“新空间”的特色,力求让每一个书房都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书房。这让香山书房不止于阅读,更成为嵌入公众生活中的精细化公共文化设施,潜移默化地为多层次人群打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正如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黄健敏所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书房,希望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中山找到自己心中的书房。”

【数读】

● 活动

2024年,中山市香山书房全年举办888场次阅读推广活动,服务市民23.6万人次。其中,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举办活动最多,共72场。金钟湖公园、西苑社区、星求索、板芙里溪、市妇儿中心等书房,已形成较强辨识度的活动品牌,增强群众在书房内的层次感、获得感。

● 人流量

2024年,三角镇三角公园香山书房当属“流量王”,全年接待约23.3万人次。

人流量排名前十的香山书房分别是三角镇三角公园香山书房、西区街道西苑社区香山书房、中山市华侨公园香山书房、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中山市文化馆非遗主题香山书房、三乡镇桥头稻田香山书房、沙溪镇文化体育中心香山书房、火炬开发区得能湖香山书房、港口镇文化中心广场香山书房。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