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第二十三届中山读书月,中山发布最新阅读数据:2024年市民实体阅读场所参与率达97.1%,人均年阅读量20.2本;覆盖城乡的“香山书房”总流通人次超352万,成为市民家门口的阅读好去处。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也掀起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热潮——苏州出台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为书香社会“保驾护航”,杭州将书房嵌入社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广州以骑楼老街融合本土文化打造“粤式书吧”。
作为同样在打造公共阅读空间的城市,中山与苏州、杭州、广州虽地域不同,但其“香山书房”和各地实践面临共同课题:如何让阅读空间从“藏书点”变成“生活圈”,从“打卡地”转为“文化根”?
这些城市的创新实践,既有立法保障、科技赋能,也有文旅融合的巧思,为中山“香山书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探索路径,我们不仅能看见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可能,更能为中山如何平衡“文化热度”与“长效生命力”找到答案。
香山书房成为节假日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图为金钟湖公园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摄
制度筑基,苏州护航书香社会
暮春四月的狮山文化广场,紫藤垂丝与书香交织。最近,苏州市在狮山文化广场举行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并发布《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苏州市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为阅读服务筑起制度框架。
《决定》以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明确公共阅读场所免费开放,并在双休日、节假日及寒暑假延长服务时间;鼓励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参与阅读服务,支持实体书店与商业、文旅融合创新;同时要求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化阅读平台,促进资源互联互通。此外,法规还强调对藏书楼、书院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进一步衔接苏州千年文脉与现代阅读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条款如同齿轮,驱动着苏州阅读生态的系统化运转。
这极大地激发了一批苏州书房的创新实践,遍地开花。例如,在过云楼西侧的弘文书店,开设了古籍修复展示区,读者可透过玻璃幕墙观摩匠人修复明代典籍;在狮山大剧院旁的“合方·幕间时光”书房,将昆曲剧本专柜与隔壁舞台“相连”,实现“观戏前读剧本,观戏后聊戏文”的场景融合。这些“阅读+非遗” “阅读+艺术”的空间,正是苏州通过制度创新鼓励多元业态融合的生动注脚。
制度保障也催生了一股阅读热潮。2024年度苏州全民阅读大数据显示,当年,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1811.26万册次、722.56万人次;线上、线下服务读者5322.96万人次,同比增长16.69%。全市实体书店销售品种达142万种、销售数量达2230.4万册、销售码洋达6.97亿元。苏州全市目前已建成148家24小时城市书房,阅读服务突破了时空界限。接下来,苏州将新增一批规模型、标杆性的24小时城市书房,深度赋能“文旅+百业”融合发展。
书香满城,让当地网友感叹:“千年文脉之苏州,书香早已化作城市的灵魂。如今,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实施,有制度保障,更饱含着对每一位阅读者的关怀与期许。”
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小朋友在认真阅读。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苏州的实践证明,立法不是束之高阁的条文,而是激活社会资源的催化剂。当阅读空间被赋予身份,其功能边界得以拓展:既是文献保存地,也是非遗传承所;既是知识传播场,也是社交连接器。这种“立体书网”的构建,为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续提供了制度性解决方案,体现了政府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阅读即生活,杭州点亮城市灯塔
“叮——”市民卡轻触感应器的瞬间,运河书房门缓缓开启。90后新媒体人小王深吸一口气,潮湿空气中飘浮着古籍的檀香与运河的水汽。他经常趁着休假,来到这里“充充电”。
杭州城北莫干山路的150米高工业遗存烟囱内,藏着一座独特的运河书房。这座由原热电厂烟囱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有着近3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和大量运河主题藏书。
在西湖之畔,这些阅读空间星罗棋布,点缀着这座城市。
截至2024年底,杭州书房的数量已达137家,总面积超8.5万平方米,年均服务超2000万人次。这些被市民亲切称为“城市灯塔”的空间,构建起“阅读+文旅+服务”的复合生态,已然成为杭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核心载体。
杭州书房有着清晰且灵活的准入标准,要求具备200平方米空间、3000册藏书、每周48小时开放,并且每周至少举办1场活动。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介绍,目前第三方机构或团体参与兴办杭州书房的比例已接近50%,由此也催生出了三种典型的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型、社会主体型和政企合作型。
杭州书房等备受青睐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其能够长期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其真正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位于上城区复兴南路的南星・有意思书房,毗邻社区面馆与龙山河,成为居民“饭后散步即达”的文化栖息地。这里不仅提供图书借阅,还开设“假期一日店长”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图书管理、咖啡制作,甚至举办宋韵文化手作、亲子故事会等,将阅读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书房还设置爱心冰箱,为外卖员、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冷饮,用“书香+温情”构建起有烟火气的文化空间。书房的留言本上有读者说“这像是一份带给南星邻里的礼物,有温度、有质感、有意思,也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杭州书房和杭州邻里阅读空间位于社区、商圈、景区等人口密集区,真正实现“阅读即生活”。
杭州书房的意义远不止于服务本地市民,它已然成为了游客深度体验这座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实现了“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景象。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南宋书房”,将古籍中的市井生活场景转化为互动体验,游客可在此体验宋代点茶、活字印刷,成为文化传播的“微型窗口”。
这种将阅读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消费入口的做法,既提升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体验城市的路径。南宋书房总经理赵群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2020年开业以来,南宋书房年均接待读者300余万人次,每年举办点茶、香道等各类活动约200场,活动参与者年均100万人次,35岁以下读者成为南宋书房的主力客群。
粤韵传情,广州编织书香纽带
在广州,骑楼老街里的新型阅读空间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永庆坊的钟书阁具有镬耳屋造型、菱形拼花地板等岭南设计,店内陈列《广古仔》 《羊城后视镜》等本土主题书籍,黑金镜面与岭南花砖地板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广州正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如非遗元宇宙营地和图书馆VR展厅,让读者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岭南历史与非遗。近年来,楠枫书院、御溪书斋等新型书店也纷纷融入广府元素,成为市民与游客感受岭南文化的窗口。
华侨公园香山书房,家长带着小孩在看书。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唐琼认为,“‘粤书吧’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是广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典型探索,使近者悦、远者来”。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空间设计上,更体现在内容供给的在地化。例如,“柏园粤书吧”作为广州首个历史文物建筑中的新型阅读空间,选址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这座见证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起源的民国建筑群落。该空间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共建,配置历史文献与考古类图书,并结合粤剧展演、非遗体验等活动,成为活化历史文化的“流动课堂”。
广州的创新实践还体现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2022年,《广州市推进公共阅读空间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实施,遴选首批22家“全民阅读共建点”“全民阅读示范点”。2023年,广州在“公共阅读空间示范点”建设基础上,推出“花城书房”系列特色阅读空间。
苏州的制度框架、杭州的运营智慧和广州的本土概念,当公共阅读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那些关于文明传承与人文关怀的深层概念便自然显现。
对中山而言,苏州的经验启示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书房的功能定位、资源保障与社会参与路径,避免建设初期大而全的“投入”;杭州的“主客共享”理念和广州的“粤式风情”可借鉴于文旅融合,尤其是针对港澳青年的文化共鸣点,将书房打造成湾区文化交流的枢纽。
【手记】
在文化生命力中,寻找香山书房的生长锚点
杭州乾嘉书房墙上有句箴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这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本质:它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人与城市精神对话的港湾。
苏州以制度护航书香、杭州以“主客共享”重塑日常,而中山香山书房在快速铺开“网红”打卡点的同时,如何在热度之外构筑可持续的文化根系?
这需要从“文化生命力”的维度重新校准方向。
制度筑基,让书香浸润成为城市自觉。在苏州,全国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如同稳固的基石,将书房建设、资源调配、社会参与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图”,让“政府主导”的书香工程成为有章可循的日常。中山香山书房已实现镇街全覆盖,这份“全域书香”的初心值得点赞。若能进一步借鉴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选址标准、精细化的运营考核机制,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共建模式——就像杭州“政企合作型”书房那样,让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政府的文化资源形成“化学反应”,定能让书香阵地从“政策驱动”走向“多元共治”,为长远发展注入制度动能。
空间破界,让每个书房都成为文化“微剧场”。当“稻田夕阳”“玻璃幕墙”带来的打卡热度逐渐沉淀,香山书房正悄然展现更深层的文化魅力。在苏州探花书房,非遗展陈与古籍修复让历史触手可及;杭州南宋书房里,宋韵点茶与活字印刷让典籍活色生香。在未来,中山的工业文化书房可以讲讲香山商业史、工业史的传奇故事,侨乡文化书房不妨鼓励读者翻开华侨家书的泛黄篇章——这些带着本土温度的文化符号,比千篇一律的“网红滤镜”更有感染力。当阅读空间成为地方文化的“微剧场”,书架上的文字便与城市的记忆、市民的情感产生了共振,让每个书房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
联结共生,让书房成为社区文化会客厅。在杭州“有意思书房”,“一日店长”的温馨互动、“爱心冰箱”的公益温度,让阅读空间自然融入社区生活。中山的香山书房也有着相似的路径:邀请香山文化研究学者讲述本土故事,让老辈人的记忆成为年轻人的精神纽带;与学校共建“课后第二书房”,为孩子们打开课后的知识窗口;甚至成为村民议事的“凉亭”、技能培训的“课堂”——当书房不再是仅供参观的“文化橱窗”,而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会客厅”,书香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烟火。数据显示,那些人气旺盛的书房,往往是因为真正成了市民“想得起、进得来、留得下”的精神家园。
从街巷里的温馨书屋到园区中的智慧书房,香山书房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的文化根基,不在于建筑的华丽外表,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了市民的心里,让大家通过阅读“找到”自己。
【数读:苏杭穗三地阅读“大数据”】
苏州:
苏州市全市已建成148家24小时城市书房,实体书店销售品种达142万种,销售数量达2230.4万册,销售码洋达6.97亿元。
杭州:
2024年新增10家杭州书房等,仅杭州邻里阅读空间借出图书30万册次,举办6942场活动,19万人次参与。同时,共举办阅读推广活动25514场,2411万人次参与。
广州:
2024年广州市共有1221个图书馆网点,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1.1%。公共图书馆使用率达75.2%,外借量达到4552万册;公共图书馆注册读者615.98万人,新增办证量39.12万人。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曾艳春
撰文:南方+记者 林雨萱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