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潮南区“文旅经济新元年”。潮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侨乡文化、非遗文化等,目前还有诸多文化“宝矿”待发掘。即日起,潮南区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汕头分社联合推出“文化潮南行”系列报道,挖掘更多潮南文化故事,不断提升价值感召力。
从山西大同参加完中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专题培训,回到峡山街道广祥路的工作室不久,工作室的技术人员马上向胡少平讨教关于某项工程的石砖选用问题。胡少平不紧不慢地为其解答。
胡少平今年63岁,是胡氏古建筑大木作技艺门派第三代家族传承人、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深耕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已有40年的他,多次参与修缮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古建筑作品遍布省内外各地及海外。
胡少平深耕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已有40年。
平日里,他除了外出参加古建筑设计修缮与保护研究的专题性调研和培训外,还经常带领一批能工巧匠将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彩绘、漆画等艺术元素嵌入建筑物中,使古代建筑艺术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够继续领略到古建筑的魅力。
耳濡目染,醉心传统营造技艺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门传统技艺,它包括潮式仿古建筑的建造,古建筑修缮、修复,其制品涵盖居民建筑、寺庙祠塔、园林景观等古建筑。
“潮汕古建筑技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的木作又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家用木器等器物属于小木作,而大木作包括古建筑的屋顶木结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语——雕梁画栋。”胡少平说,他自幼在大木作家庭耳濡目染成长,其大木作技艺主要源自其父的言传身教。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以精雕细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著称。
据他介绍,到21岁那年,胡少平已经结识了不少大木作师傅。24岁时,他就能够独自承接古建筑修缮的小工程,自那以后,他沉迷于古建筑的艺术世界,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于他而言,既注重保留传统文化,更注重求新求变,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改革开放后,他创办了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并邀请业内的能工巧匠加入,从承建家乡的寺庙开始,一步步完成对家乡古建筑的修缮。在他的带动下,宏济寺、宝德寺等几处文物古刹都得到修缮或重建,古建筑得以“延年益寿”。
与胡少平共事已有20多年的胡陈文也是大木作师傅,他称赞道:“胡少平不仅见多识广、匠心独运,平日里无论是在喝茶的休闲时间,或是在工程施工现场,他都非常耐心地教我们一些独门技艺,帮助我们提升古建筑的营造技艺。”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以精雕细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著称,要做成一件精品十分不容易。”在胡少平眼里,因为传承了潮汕文化,又注入了文化创意,它们不仅仅是工艺品,更能够焕发出灵气、文气,艺术价值和附加值随之提升。
融合创造,潮式古建多元新生
坐落在练江岸边的“永兴里”是潮式古建筑的典范之作,它是一座新建的潮式驷马拖车大厝,做工精细、气势恢宏,正是出自胡少平主持下的团队之手。
坐落在练江岸边的“永兴里”是潮式古建筑的典范之作。
走进“永兴里”,古建筑隽永绵长的遗风遗韵扑面而来。细细观赏,该建筑内的屏风均以细致的大漆作画,屏风上的花鸟鱼虫及人物图案无一重复;中厅的木雕扇门还采用《三国演义》中20多个故事串联设计,一扇门一个故事;正厅墙壁上“八仙过海”的灰塑作品,人物造型连鬓毛都清晰可见,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山墙、屋脊用色彩斑斓的嵌瓷贴出各种立体形象,还采用厚度仅为6厘米的青石窗雕,屋檐滴水的瓦当专门做成鱼的图案……多样又细腻的元素令人应接不暇。
谈及该建筑的营造技艺,胡少平如数家珍。“工序多,且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偷奸耍滑。”他介绍,后院两个门洞,一个六边形,一个圆形,是充满营造巧思的。其中,六边形门洞是潮汕传统民居的一种设计,寓意六六大顺,而圆洞门的设计则是把中规中矩的传统民居与恢弘大气的皇家建筑相融合,形成一种空灵通透的空间,两者相得益彰。
“永兴里”是一座新建的潮式驷马拖车大厝,做工精细、气势恢宏。
尽管在传统古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胡少平没有停滞不前,用他的话来说是“要坚持守旧求新”,他也一直在践行这一艺术准则。
在潮汕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胡少平巧妙融入其他地区的古建特色,如结合北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的飞檐特色,在斗拱飞檐再加重檐,以此增强屋顶的厚重感;在柱头采用宫廷彩绘,并在屋中石雕唐三彩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红黄蓝绿黑”五彩,展示了古代木作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胡少平经常注重外出开展“发现之旅”——以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其他地区的古建精髓,并潜心创作。他经常去山西太原、大同参观北方古建精品,也去福建崇武、惠安观摩石雕技艺,在守旧求新中见证岁月的流转,传承历史的记忆。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