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欢
小小数据里,往往藏着经济走势的关键信号。
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佛山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稳中向好。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0%,成为一抹亮色,也为未来发展孕育着更多可能。
具体到五区,禅城以10.3%的工业投资增速位列第一、领跑全市。
不仅如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禅城也排在五区第一,虽然只是小幅增长0.4%,但实属难得。
回顾去年一季度和全年,禅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五区中均排在第三,且为负增长。
此次不仅由负转正,还排到了第一,这样的逆转,来之不易。
佛山市委明确提出,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再造一个新佛山”。再造新佛山,需要更强大的产业实力,也需要更强大的城市中心。
前不久,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到禅城区调研时也寄望禅城勇挑大梁、敢于创新,加快建设以都市型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点击查看《市委书记唐屹峰调研禅城区:以都市型工业支撑佛山高质量发展》)。
重任在肩,禅城奋力向前。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实现“双第一”,印证了禅城投资的活力与潜力。
特别是在工业投资增速方面,禅城持续领跑全市。这一现象,甚至在整个广东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023到2024年,禅城工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高达31%,连续两年居五区第一。在此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仍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出禅城对工业制造尤其是都市型工业的强大吸引力。
要知道,禅城是万亿城市中心城区,而过去在“退二进三”趋势下,中心城区往往表现为工业外迁甚至“制造业空心化”。在广东省突出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下,禅城重返制造业主战场,吸引“工业回城”,需要的不仅是魄力,还有智慧。
作为中心区,禅城发展工业虽有基础,但先天条件并不是那么好,土地空间就是最大的掣肘。
在全市五区中,禅城土地面积最小,但以82%的开发强度高居首位,若要全部推倒重来、连片新建大型产业园区根本不现实,只有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
整土地、建载体,是禅城的第一招。
不破不立,只有下狠功夫,才能改出新天地。去年,禅城新增整备产业用地2283亩,建成超过314万平方米都市工业载体。今年,禅城启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65项,将累计整备产业用地超过6000亩,累计建成都市工业载体1000万平方米。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区,开辟出广阔的产业新空间,为优质企业落子提供了更多“产床”。
禅城的第二招是,大招商、引项目。
工业发展离不开“项目为王”,既要招得进来,更要“招大引强”。去年,禅城引进超亿元项目137个,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11%,签约投资总额突破500亿元。
今年以来,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禅城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聚焦专精特新,强化链式招商,又引进了一批优质项目。装上项目引擎,产业之轮也就跑得更快。一季度,禅城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6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倍。
优服务、强保障,是禅城的第三招。
要想吸引更多投资,关键看营商环境。近年来,禅城积极搭建“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小禅之家”两大平台,升级“禅来帮”智能辅导平台,不断提升“禅心办服务港”服务水平。优质便捷的服务,为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
禅城还深化重大项目管理体制改革,项目建设有了更强的“后勤保障”。去年,禅城144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达年度计划投资的138%,市重点项目红榜上榜率全市第一。今年,将实施重点项目114项,年度计划投资约24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截至4月25日累计完成投资93.42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48.7%,远快于时间进度。
三招并进,正是推动工业投资的“禅城战法”。
一年起势看开局,开局之后拼全年。
吸引投资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站在高位之上,“能打”的禅城更需要持续打好打赢。
在二次创业、“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声声战鼓中,禅城如何打造更强大的“都市制造中心”,也值得拭目以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