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漫评 | 颜宁“下场”打假,警惕“造神式”造谣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19岁清华本科,23岁普林斯顿博士,46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看到这些“金灿灿”的字眼,你是否也会感叹一句“开挂人生”?然而,被描述的主角却站在了投诉网传信息的最前沿。

近日,著名科学家颜宁通过其微博账号“下场”打假“学神之神”简历。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并请求平台尽快清理相关信息。据了解,“学神之神”简历最早于2023年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对颜宁科研成果及荣誉头衔的夸大。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回想被网友封为“韦神”的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也曾面临类似的捧杀式谣言:从网传哈佛大学免考英语、破格邀“韦神”入学,到据称月球采样轨迹是由韦东奕计算的,再到被爆“韦神”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越来越离谱的无稽之谈围绕当事人“转圈圈”。与恶意抹黑明显不同的是,这类“造神”言论旨在“拔高”科学家的形象,“美化”奋斗者的传奇。然而,谣言就是谣言,不存在“正能量谣言”或“负能量谣言”的区别。无论是所谓的“韦神”韦东奕,还是所谓的“学神之神”颜宁,都深受这些谣言之害,这是不争的事实。

“毒言论”背后是“毒流量”。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最为稀缺。而那些公众人物的闪光点、成长史,网友爱看,自然就意味着高流量。若“爆点”不够吸睛、不够密集,不乏自媒体账号“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以在庞大的流量池中“分得一杯羹”。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的MCN机构一天能生成7000多条假新闻,并赚取上万元收益,造谣俨然成了一门“流量生意”。而“毒流量”之“毒”,不可不虑,更不可不防。此前颜宁已多次“下场”打假营销号,其重要作用不该被忽视。

须知,互联网“造神”,有可能“毁人”。从没有一位天才,是在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更没有一位天才,是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的。互联网上的“造神”言论,把科学家描述为“完美偶像”,他们能力超群、人格高尚,随随便便就可入名校、解难题、获殊荣。而这,极易给公众人物带来信任危机,更会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百害而无一利。“颜宁们”身上具有的科学家精神本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断断不可使其毁于莫须有的互联网“神话”中,这个教训当谨记。

哪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坚韧的奋斗。抛弃“造神”神话,唯有努力才是正途,唯有坚持才能登顶。有理由相信,通过每一个人的不懈奋斗,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神”。此外,互联网平台也要做到及时清理“造神”言论,莫让“毒流量”荼毒未成年人的“奋斗心”。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