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2025届毕业生陆续进入论文答辩期,在一些学校规定了毕业论文AIGC检测率(俗称“AI率”)上限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在误判与不解中总结出“AI论文检测是门玄学”,思考着“如何证明我不是AI?”
检测AI作弊,其实是个世界难题。
自ChatGPT面世以来,全球多所高校明确禁止学生使用AI写论文等,数个用以检测AI生成文本的AI检测工具应运而生。而即便是自称准确率较高的国外知名查重平台Turnitin也不能做到精准无误,其声称的“错误率不到1%”被指“实际误判频率远远高于官方数据”。在我国,与高校合作的AI检测平台大多数为知网和维普,但高校师生并不清楚AI率检测的原理和判定标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分析,AIGC检测准确率不会低于60%,但达不到99%,如果B模型产出的文章让A模型去检测,“准确率可能有较大的波动”。
既然AIGC检测原理尚不清楚,准确率也有提升空间,高校为何引入?
答案大同小异:“旨在防止学生用AI进行学术作弊”“主要为了提高对论文原创性的要求,同时侧面引导学生遵守学术伦理”。一方面,AI率检测并非毫无价值,如刘知远所说,有部分学生被冤枉,但也有大量学生由于使用AI生成被发现。另一方面,简单听信检测系统的结论也不可取,不仅因误判率的存在,更因AIGC时代下,诸如使用AI总结文献、润色语言等行为是学术不端还是善用工具,需要重新审视。
从全国来看,目前要求检测AI率的高校还是少数。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难说观望好还是尝试好,但AI检测平台的不足,可以由人来弥补。论文主体内容都是数学公式,AI率仍高达30%多;检测系统更新后,同一篇论文AI率从0.84%飙升至41.3%;引用朱自清的《背影》片段被标为AI生成……这些尴尬解决起来并不难,甚至是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误判。至于有争议的部分,通过问答、学生日常表现等也能有个判断。有学生向指导老师反映,几天后得到的反馈是“学校强制要求,没办法”,看来,这更多是人的问题。
“你的论文,AI来审判”让学生苦于自证,是缺乏救济渠道、制度执行过于死板所致,更是将工具判断凌驾于人的判断之上的结果。更深层次来说,引入AIGC检测究竟是想禁止学生使用AI,还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AI?如果答案是后者,就更应关注是否使用、何时使用、如何使用AI的问题。用硬性规定逼着学生反复修改措辞以降低AI率,甚至用AI降AI,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