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人物形象漫谈
文/张金龙
《西游记》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长篇文言小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另外,《西游记》电视剧脍炙人口,同学们不看原著就已经熟知故事情节。这两点往往是阻碍同学们深入阅读的主要原因。其实,书本虽厚,但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1~12回主要是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以及唐僧取经的缘由等故事,13~100回讲述的是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而八十一难中,每难大概一至三回,也可以单独列出作为独立小单元故事。电视剧虽然很精彩,但也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与原著有一定的差别,阅读原著,你会发现别样的精彩。
阅读《西游记》时,我们可根据这部小说的特点来开展阅读。一是梳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二是把握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理解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就人物形象来说,唐僧师徒四人都是值得细细研究的典型形象,其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可能是最受读者关注和喜爱的,本文就孙悟空的形象谈谈我自己的阅读心得。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既看到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不好的一面,从辩证角度分析问题。用这种方法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孙悟空一方面机智勇敢,敢作敢为,具有反抗精神,疾恶如仇,行侠仗义,幽默风趣;另一方面,他又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恶作剧。但这些也都不属于反面特点,最多是小小瑕疵,人物形象也因此更真实与丰满。一般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而作为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还可以从动物性、神性、人性三个角度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比如,他的动物性是具有猴子的特征,雷公嘴、毛脸,具有猴类的机敏。他的神性是具有七十二变化,神通广大,法力高强。他的人性是懂得感恩,多情多义,具有人的情感。这也是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卷考查的题目。多角度分析人物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启发我们从分析小说某个人物到分析一类人物。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人物形象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性格特点的发展变化,与其成长经历有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
同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在不同阶段,也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抓住孙悟空一路成长的历程和名字,可以把握他性格特点的发展变化。当他在花果山叫“美猴王”的时候,他的特点是聪明勇敢、争强好胜;当他在斜月三星洞拜师学艺时,他叫“孙悟空”,他的性格特点是神通广大;当他在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时,他桀骜不驯、心比天高;当他跟随师父西天取经时,他叫“孙行者”,他有情有义、爱憎分明;当他从西天取回真经时,他叫“斗战胜佛”,他成熟稳重、至情至性。从不同的阶段对人物进行分析,跟随人物的成长轨迹,梳理其性格特点,能更深入地理解把握人物形象。
情境化分析人物形象
情境化是当前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要善于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对于人物形象分析,同样离不开情境,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可以更真实地把握人物形象。
例:
传说大圣和紫霞仙子有一组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灵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此对话体现了孙悟空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分析,并从名著中再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这个对话情境中“踏南天,碎灵霄”和“便一去不回”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地方,体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准备决一死战的大无畏精神、反抗精神。再根据孙悟空的这个性格,梳理书中有关这个性格的情节,可知孙悟空在得知蟠桃会没邀请他后,非常气愤。做出喝御酒、偷桃子、搅乱蟠桃会等举动后,悟空在与如来斗法时放出“豪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给我,便罢 ;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通过情境与原文的联结,我们既能理解情境,又能借助情境进一步理解原著中悟空蔑视皇权、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推荐的书——
《〈西游记〉漫话》
此书是诗人、文史专家林庚先生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西游记》是以神话的方式反映市民社会的英雄理想。作品围绕孙悟空的形象出发,展开了《西游记》背后更深的内涵,驳斥了关于孙悟空性格与农民起义相对等这一论点,提出孙悟空更多地源于市井文化。《西游记》中描绘的神魔世界,和世俗市民社会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副校长,东莞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优秀阅读指导老师)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2024年12月刊
编辑:张家瑜 插图:梁美琳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