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理大新研究揭示塑料废物潜藏微生物群落可引发生态危机

今日香港地
+订阅

目前全球每年约产生4亿吨塑料废物,至今累计总量已达70 亿吨,仅不足一成被回收,八成会积聚在环境中。过往关于塑料污染的讨论,通常围绕塑料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或释放有害物质等风险。5月7日,香港理工大学(下称“港理大”)一项最新研究指出,黏附于塑料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塑料际”(Plastisphere)可能带来的生态和健康危害。研究团队正推动建构全球数据库及模型,评估有害微生物随塑料废物流动的轨迹及潜在风险。

研究发现,塑料际蕴藏更多对人类、动物及植物健康构成威胁的病原体。

研究发现,塑料际蕴藏更多对人类、动物及植物健康构成威胁的病原体。

据介绍,塑料由多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可为微生物提供丰富养分,形成了在水陆环境中黏附于塑料废物的独特微生物群落——塑料际。有研究显示,重量约一克的海洋塑料废物所附带的微生物生物量比1000升海水高出十倍。由于塑料降解速度极慢,随着塑料废弃物数量持续上升,塑料际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张,成为大量微生物的栖息地。

由港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领导的研究团队结合实地采集的样本及可开放取用的数据,分析在淡水、海水和陆地三种环境系统内,塑料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样本,从而对塑料际独特且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作出全面概述。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在哪一种环境系统中,塑料际和该环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种类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塑料际的微生物群落更是由相互连结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见。

而与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料际具有更显著的分解有机化合物能力,或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加速碳循环。尤其在淡水系统中,塑料际中有大量能扰乱氮循环的细菌,会释放亚硝酸盐、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质。此外,塑料际中对人类、动物及植物健康构成威胁的病原体也明显增加,其中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于该环境系统中的品种,显示塑料际或能携带病原体穿梭于不同的生态系统。

金灵表示,塑料废物及其附带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随水流或风等不同媒介长距离流动,破坏微生物品种的自然分布,加上病毒在塑料际中能存活更长时间,并具有更强的传染力,容易加速病毒扩散,甚至导致疫情。“以往我们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影响来评估塑料污染的影响,但现在起应更重视塑料际带来的微生物威胁。”

团队正积极与全球伙伴,包括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收集塑料样本,建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料微生物群落目录,并绘制相关风险的流向图。他们利用现存针对塑料废物迁移和积存状况的研究,开发一个用以评估和量化塑料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的新模型。该模型以现有的塑料存在数据和未来的排放估算为基础,并将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先进的绘图与追踪技术,我们的研究有望加深对依附在塑料废物上的微生物迁移过程的理解,从而在关键领域进行更精确的风险评估和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金灵说。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跨学科国际期刊《The Innovation》上发表,更被评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欢迎的论文。

南方+记者  陈彧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