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单体药店、小型连锁医药企业遭遇“严冬”的同时,一些中、大型连锁药店从业者认为行业正在迎来规范化的转折点。(视觉中国 / 图)
药品追溯码的全面落地,让不少零售药店陷入了合规与生存的夹缝中。如何帮助旗下门店合规,正成为各大连锁药店着力解决的问题。线上购药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个开在家门口的实体药店,对周边社区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懿萌 陈璟逸
责任编辑|曹海东
看着苦心经营八年、熬过疫情的药店,倒在了2025年的阳春三月,小型药店老板丁岑心头五味杂陈。
和丁岑的遭遇一样,据健康产业数据平台中康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已有3.9万家药店关闭,日均关闭107家。2025年预计药店关店数量将突破10万家。
这与过去十几年药店的高速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2010-2024年,中国药店数量从40万家激增至近70万家。“平均单店服务人数不到3000人,而在国外单店服务人数动辄上万人,从数量来看已严重过剩。”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除市场供过于求之外,电商平台冲击、医保监管趋严,也让部分药店的生存面临考验。
2024年,医保部门首次将零售药店纳入医保飞检范围内,仅一年全国查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案件已超万起,主要为虚开处方、串换项目等,追回资金上亿元。
2025年4月3日,国家药监局在全国开展打击药品经营违法行为,规范网售业态,严防假劣药流入。具体方案包括“无溯源码不结算”、必须有执业药师在店才能销售处方药、严查网店合规资质等。
“现在的药店倒闭潮,实际是在为过去几年的欠账还债。”陈竹说。
在一些单体药店、小型连锁医药企业遭遇“严冬”的同时,一些中、大型连锁药店从业者认为行业正在迎来规范化的转折点。
“我们预计未来两年还会有10万-15万家药店被淘汰出局。”大参林医药集团风控中心总经理陈亮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冬”也可能成为机遇,未来合规化发展的药店可能被赋予更多关于健康促进的使命。
1
选药2分钟,结算20分钟?
想在一家零售药店买一盒医保统筹支付的处方药,变得越来越困难且耗时长:合规扫码流程复杂、电脑卡顿是主要原因。
药品追溯码的全面落地,让不少零售药店陷入了合规与生存的夹缝中。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启动了被称为药品“电子身份证”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工作。
“假设你买一盒阿莫西林,药店需要扫医保码,联系视频问诊,开处方,审核处方,扫追溯码,再完成医保结算、收银系统结算等一系列操作。”某一线城市连锁药店的店员许鑫说,往往患者选药2分钟,结算却要10-20分钟,赶上电脑系统卡顿或信息录入错误,耗时还会更长。
丁岑指出,过去有一些保健品、医疗器械和消毒卫生用品,比如功效牙膏、洗发水、面膜、卫生巾、抽纸等,都可以刷医保个人账户上的钱来购买,随着药品追溯码全面落地,很大一部分“无码”商品都卖不动了。
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到2025年6月底前,所有医保药品必须实现全流程扫码。截至4月16日,已有山东、河北等13个省份实现零售药店“无码不结”。
“以前靠医保补贴还能勉强维持,现在合规成本太高,主动退出医保的药店越来越多。”许鑫说。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已有内蒙古、吉林、山东、云南、广东、河北等多地医保局发布公告,总计上千家药店解除协议退出了医保。
如何帮助旗下门店合规,正成为各大连锁药店着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后台将商品条形码、国家医保编码、药品本位码和药品追溯码做成“四码合一”映射库,前端的门店店员单次扫码即可完成出库以提升效率等。
“我认为未来国内可能会有10万-15万家非医保药店。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一线城市的CBD区域,大多数顾客其实是不刷医保卡的。”陈亮亮指出,这些高净值人群可能对价格不敏感,但更加追求品质及便利,“包括一些医保目录支付范围外的、价格比较高的原研药,可能是这些人群更需要的。”
而对于一些扎根社区,尤其是老居民区的小药店来说,退出医保无异于自断生路。“周边社区的老人习惯了刷医保卡买药,一旦不能用医保卡,客流量会直接腰斩。”丁岑说。
2
执业药师必须“在店”?
配备还是不配备执业药师?如果配备,怎么配备?这是一个让丁岑这些小药店老板纠结的问题。
按照政策要求,2021年开始为缓解部分地区执业药师短缺设置的过渡期即将结束,2025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很多地区进一步提出必须执业药师在岗,药店才能销售处方药。
执业药师,一般指在药店工作,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需要对医师的处方进行审核,然后正确调配签字、销售,但他们没有处方权,不能直接给患者开药或更改医师的处方。
陈亮亮算了一笔账,一个药店的执业药师,月薪七八千块钱,实际每天患者大约就拿来8张处方,平均每单销售金额大约80元,“这样算下来执业药师的用人成本就相对高了”。
于是,这样一项旨在提升药品零售行业的药学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政策,在实际落地时开始面临一些困难:因人员短缺,很多药店会采用“挂证”“影子药师”等违规操作。
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显示,2024年10月开展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挂证”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后,对206名涉嫌违规的人员,注销了其执业药师注册证。此外,甘肃、内蒙古等多地亦开展相关治理并发布处罚公告。
而在2025年初,广东、浙江、安徽、天津等多省市又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执业药师在岗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药师们需通过实时定位,在药店范围内完成人脸识别+到岗打卡,亦有地方要求人脸识别后才能进行处方审核等。
伴随着监管趋严,有执业药师欣喜,他们“身价”会水涨船高;也有药店老板吐槽,如果当天店里的执业药师请假或短暂外出,药店将连一片处方药都卖不了。
“规范化、秩序化肯定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希望政策执行时更贴合实际、更落地化,如果去药店开药比去医院耗时更长,还有谁愿意来药店呢?”陈亮亮指出,药店在规范化和秩序化的同时,希望电子处方真正能在医疗机构与药店之间“流动”起来,让患者自由选择更便利的购药渠道。
3
“低价”卷不起
相比新政,最让丁岑措手不及的当数药价。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纷纷进军药品销售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线上药店的价格比线下便宜,叠加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堪称“省钱首选”。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线下药店销售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28片装179元一盒,但在一些电商平台,同款药物价格在120元左右,最低售价仅60元。
同一款药,为何线上线下存在差价,且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价更高?
首先是经营成本。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家启动集采后,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成本降低,很多定点零售药店尚未参与集采,药品进价可能偏高。此外,药店房租、人员工资、医保对接管理成本等,都会体现在药价上。
“互联网药店之所以具有价格优势,一方面在于运营成本较低,部分大平台与药企直接合作,拿到较低的采购价。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平台通过低价策略揽客。”邓勇说。
其次是药品进货渠道。“线上药价比我们进货价还低,有顾客拿着产品链接来询问,我只能反复解释网上的药可能不靠谱。”许鑫表示。
“电商平台上确实有一些平台补贴促销的低价药,但很多都是引流产品,是为了吸引流量。此外也有‘回流药’甚至违规假药扰乱市场。实际上,剔除线上少数引流单品的营销因素外,线下门店在全药品综合比价上并不比线上价格高。”陈亮亮说。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通报了46家医药机构利用追溯码重复结算医保基金的案件,有涉案药品追溯码被扫码超过3次。有药贩子专门收购患者用医保卡多开的药品,再以较低的市场价转售,形成了一条横跨医院、药贩、电商的灰色产业链。
陈亮亮也指出,目前线上售药规模,还不到零售药品全年销量的10%,“属于赔本赚吆喝”。
4
社区需要怎样的药店?
诚然,线上购药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个开在家门口的实体药店,对周边社区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冠心病老人曾晕倒在药店里,获得急救;有摔伤的外卖小哥到药店,获得免费包扎;疫情期间给封控在家的慢性病患者送药上门;退烧药紧缺时把到货的退烧药拆成小片,免费发给市民等等。
尤其对一些不熟悉网购的中老年人群来说,在社区附近的药店取药,仍是更加方便的选择,而且线下门店和社区居民的链接,是线上药店不能比拟的。“包括一些药盒上的字体比较小,老人看不清字,都需要我们来讲解。”广州市海珠区大参林药店的执业药师、慢病专员张秀银说。
家在天津的王女士说,大约十年前的大年初二,父亲在上夜班时打瞌睡撞到桌角,眉心处刮破了指甲大一块皮肉,“社区诊所都放假了,去大医院又不值得,幸亏楼下药店给我推荐了一款液体创可贴,爸爸脸上完全没留疤。”而她家楼下这家开了十几年的药店,最近也关门了。
对一些老人来说,自家楼下消失的药店,可能是最熟悉的“打卡点”之一。比如在广东地区,早上去茶楼“喝早茶”前,老人到药店量血压、血糖,和相熟的店员唠唠家常,买些煲汤的中药材汤料包,药店的“烟火气”就这样油然而生。
有行业分析认为,未来能活下来的可能有两种药店:要么极致专业,要么极致便利——比如专门提供肿瘤药、罕见病药等特殊药品配送,或是比社康更便利、更能扎根社区、提供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健康驿站”。
2025年4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主要任务中,专门提到强化药店健康促进功能。要求加快电子处方流转,发挥药店执业药师优势,开展合理用药、慢性病管理等。
陈亮亮认为,该政策指向未来药店可能有更多“非药”项目的功能拓展。“我认为可能有轻医疗、轻康养以及轻检测这三个方向,比如做一些基础的健康检查、康养服务以及常见病毒、病原体的快速检测等。”
5
坚守还是闭店?
丁岑刚刚关门的药店,位于四川成都市区内某小区底层商铺,面积约100平米,属于当地一家小规模连锁药店的加盟店,日均销售额虽有3000多元,“但店铺月租金接近2万元,利润连房租都不够。每天守店完全成了给房东打工”。
她感慨早些年药店生意红火的时候,“每天大概上午11点,就能把成本赚回来了,下午卖出多少都是利润,心里就很高兴。”
丁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故事,获得了近万人次点赞,评论区似乎也成了全国各地众多“药店人”的“树洞”——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面临闭店还是坚守的困惑。
实际上,一些认为药店是门好生意的投资者,忽视了药店在稳药价、保供应方面的社会职能属性——零售药店原本就不该成为暴利行业。
作为常年稳居榜首的“销冠”——国药控股的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下称国大药房),仅2024年就关闭了1270余家直营门店,零售板块净亏损超过11亿元。
从其他具备万店规模的“四大”连锁药店企业(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和一心堂)的年度财报来看,部分连锁药店2024年的净利润暴跌60%-70%。健之佳医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从2023年的盈利1.6亿元转为亏损超9000万元。
“我们目前主要以吸纳已有药店成为加盟店为主,很少开新店了。”国内某头部连锁药店的加盟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很多地方医保部门也设置了新增定点医保药店的条件,如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内一般不超过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海南、山东、福建等一些地区也发布公告暂停了定点药店的审批。
2025年4月,国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婉拒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要求。益丰药房证券投资部则回函表示,当前医保政策改革与行业结构性调整正处于深化阶段,“待行业转型路径更加清晰、相关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明朗后,再共同探讨”。
目前药店处于行业整合阶段,对大型连锁药店来说,门店数量只是报表上起伏的数据曲线,但对每个单体店铺的经营者来说,却关乎生计、事业与家庭的未来。
6.8折“清仓甩卖”二十余天后,丁岑药店滞销十几万元的库存药物,终于只剩八千多元了,多数是价格较高的保健类药物,她打算留着给家里长辈吃。店里的中央空调、中药柜也低价转手了,一台已经坏了的中药熬药机,只能当作废品售卖。
“一年365天,药店人得守店360天。”丁岑调侃自己以前一心扑在药店,“现在想先休息一段时间,再看未来的路怎么走,短期内肯定不会再开药店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丁岑、许鑫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