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胖东来玉石风波日前有了阶段性的进展。一面是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对胖东来玉石销售的检查结果——“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明码标价,手续齐全”;一面是于东来邀请“柴怼怼”、宋清辉、“躺平叔”等一众“黑粉”前来深入考察,努力自证清白。
这样的“回怼”能否奏效仍有待观察,网友们却已经看到了“网络碰瓷”的杀伤力。
何为“网络碰瓷”?这个词最早用在网络购物中,指的是恶意给予商品和服务差评,以此向商家索要钱财。而柴怼怼等一众博主的做法则更进一步——他们信口开河,大肆攻击抹黑企业,最终目的是蹭热度、博眼球,借助碰瓷“起号”,从而更好地包装自己。
尝到了甜头,就有人乐此不疲。此前网民谁知道“柴怼怼”之流?如今他不仅把自己的名字炒作上了热搜,还急于寻求流量变现。从公开批评蜜雪冰城到胖东来,宋清辉也是从来不忘进行自我营销。
我们提倡普通网民的舆论监督,然而监督是用事实说话,而非无根据、无厘头地唱衰抹黑,越过了这条界限,就会转化为“网络碰瓷”的低劣手段。正如网友的讽刺:“损害了别人的名誉,把自己炒作出圈,难道还想借着考察的名头白吃白喝?企业需要‘惯着’这些人吗?”
事实却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黑嘴”一句话带来的伤害,民营企业却要花费数倍的努力去修补。而部分账号即便因造谣违规,却仍能换个马甲继续炒作,持续污染舆论环境。
借“网络碰瓷”博流量、谋好处的行为当休矣。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莫等到碰瓷翻车时再追悔莫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