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翻车”?揭开干槽症的“神秘面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订阅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拔牙的经历。然而,近日,一条新闻引起了大家对一种拔牙后并发症——干槽症的关注。新闻中的李女士拔智齿后的剧烈疼痛,以及嘴里散发腐臭究竟是怎么回事?每个人拔牙后都有可能得干槽症吗?我们邀请到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周丽斌主任医师来为大家讲解。

拔牙后的“意外”

“去年6月份,我们门诊也遇到了类似情况的患者”,周丽斌医生说。小方在拔除智齿后的3-4天拔牙创口持续疼痛,她描述说:“感觉整半边脸都在痛,晚上睡觉甚至会痛醒,吃止痛药也不见缓解”。周丽斌医生检查发现其拔牙创周围牙龈有些许红肿,拔牙窝内是空的,里边的血凝块消失不见了,能够探到裸露的牙槽骨,当医生探及裸露的骨面时,小方顿时感觉到一阵剧烈的疼痛,最终被诊断为干槽症。

小方拔除智齿前的X线片

干槽症,拔牙后的“隐形杀手”

干槽症,是拔牙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正常情况下,拔牙后,牙槽窝内会形成一个血凝块,它就像一个“保护罩”,能够保护牙槽骨,促进伤口愈合。然而,当这个血凝块被破坏或丢失后,牙槽骨就会暴露在口腔环境中,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引发干槽症。

(图片来自网络)

周丽斌医生说:“以前,采用敲击方法拔牙的年代,拔除下颌智齿后发生干槽症的几率高达25%~ 30%。现在,我们普遍采用微创拔牙技术,干槽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再加上我们科学、规范的术后伤口护理和疼痛管理,典型的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干槽症发生率下降到千分之一左右。”干槽症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它的典型症状包括拔牙处持续性疼痛,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耳部、颈部甚至头部,止痛药也难以缓解,同时伴有口臭、牙槽窝空虚、骨面暴露等表现。

(图片来自网络)

寻找“罪魁祸首”

那么,小方的干槽症是如何发生的呢?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发现可能与术后的不当行为有关。小方在拔牙后用舌头舔了拔牙处,这个行为可能使血凝块脱落,进而导致牙槽骨的暴露。此外,吸烟、过度劳累、女性处于月经期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

与干槽症的“战斗”

医生首先在局部麻醉下清理了牙槽窝内的坏死组织,然后敷上了碘仿纱条,以保护创面、控制感染。小方还需要服用抗生素和强效止痛药,并且严格遵守术后护理要求,如避免用患侧咀嚼食物、不吸烟、不饮酒等。经过10多天的治疗和护理,小方终于痊愈。

如何避免干槽症的“陷阱”

新闻中李女士和小方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拔牙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手术,但术后自身的护理同样重要。为了避免干槽症的发生,专家建议,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漱口、刷牙,避免用舌头舔伤口,不要用力吐口水或吸吮伤口。同时,要避免使用吸管,在进食时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出现疼痛加剧、口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干槽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重视术后的护理,遵循医生的建议,就能有效降低它的发生风险。希望李女士和小方的故事能引起大家对拔牙后护理的重视,让拔牙后的“翻车”事故不再发生。

医生简介

-周丽斌-

博士后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留学访问2年。任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及牙槽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专业特长:牙及牙槽外科,口腔种植,自体牙移植。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论文70余篇。致力于自体牙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自体牙移植的骨增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拓宽了自体牙移植的适应证;开展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研究,有助于简化自体牙移植术式,提升手术成功率。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视频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