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人在接触有血吸虫的水体后,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入侵人体,引起人一系列病症的一种寄生虫病。
血吸虫尾蚴
一、血吸虫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种类较多,在我国主要为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的发育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共七个阶段,其中尾蚴可感染人体。
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和成虫结构
二、寄生过程
血吸虫需在两个宿主内交替完成发育,一个是中间宿主钉螺,毛蚴钻入钉螺,发育为尾蚴后排入水中。另一个是终宿主哺乳动物和人,尾蚴入侵哺乳动物和人,发育为成虫后产卵。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血吸虫的生活史
三、临床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
接触有血吸虫的水体后,潜伏期30~60天,主要症状为发热、皮肤刺痛、皮炎、瘙痒、咳嗽、腹胀和腹泻,严重者肝区压痛、脾脏肿大。
慢性血吸虫病
疾病迁延则会进入慢性感染期,较多感染者无急性发作史。慢性感染者若症状较轻一般不影响劳动,较重则会有腹泻、腹痛、肝大和血便。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感染且未经规范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表现为腹水、巨脾、结肠增殖等,可造成儿童侏儒。
腹水型晚期患者
四、预防措施
1、注意岸边有关血吸虫病的警告标语,不接触疫水,不在疫水区游泳、洗菜、钓鱼和捕鱼等。
2、做好个人防护,耕种时穿好硅胶鞋,接触不明水体前佩戴胶手套。
3、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可疑水体或疫水接触史。
END
编辑|海珠区疾控中心 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科
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