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南汉二陵博物馆内,一场以考古为笔、文物为墨的“时空对话”拉开帷幕。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寻迹羊城2024——广州古城考古新发现”展览,以“城”的演进为主线,通过174件/套精选文物与数字化技术,首次系统性呈现广州城从汉唐至明清的千年变迁脉络。
部分展品
考古实证:触摸城市生长的年轮
2024年,广州考古团队以“都市与乡野”为坐标,完成463宗考古项目,清理古墓葬1034座,出土文物3514件/套。这些发现中,既有岭南先民最早的生活印记,亦有五代南汉的皇家气象,更不乏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手工业遗存。尤为关键的是,小马站-流水井遗址、高岗遗址及府前路、教育路的新发现,犹如拼图碎片,填补了广州城发展史中的空白章节——从东汉晚期的夯土城墙,到五代南汉的王城扩建,再到明清城墙北拓后的市井烟火,考古学家以地层为页、器物为字,书写了一部“活着的广州城史”。
展览叙事:以城墙为镜,照见城市荣枯
展览以“城墙”为叙事主线,划分为三大篇章:“一直是这座城”:通过小马站-流水井遗址东汉至南朝城墙遗存,以及高岗遗址出土的陶器、铜器,揭示广州城自汉代确立的“两千年城脉基石”。“城墙开始改变”:聚焦五代南汉时期的大规模城市开发,以水系遗存与宋代城墙的考古发现,展现广州从“王城”向“商城”转型的突破性变革。“城墙北拓与退场”:以明清文化层中的书院、道路遗迹,复原城墙北拓后“半城烟火半城诗”的市井图景,见证广州从封闭城池向开放都会的蜕变。
古今对话·科技赋能文化新生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以“开放探索”与“数字互动”为双翼,让文物“开口说话”,打造了一场“可参与、可思考、可对话”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市民观展
展览打破线性观展路径,设置多个入口与三条任务线:“南越修苑”(探秘秦汉城防)、“宋代修城”(解码城市转型)、“清代修史”(对话市井生活)。观众手持文物卡,穿梭于城墙遗址模型、出土器物与多媒体装置之间,通过文物细节与历史场景的关联,自主拼凑广州城的发展图景。正如策展人所言:“考古的魅力在于答案的开放性,我们希望观众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互动中建构对历史的认知。”
展馆的数字化赋能亦给观展市民带来惊喜。在“瓦当的自述”音频剧场,以AI技术还原汉代瓦当的“生命历程”,观众可聆听其“见证过多少风雨、承载过多少故事”。在“千年城垣众生谈”AI对话中,观众可与数字人赵佗(南越国开国君主)、步骘(三国时期广州刺史)、刘岩(南汉开国皇帝)、程师孟(宋代广州知州)展开辩论,探讨“城墙存废与城市开放”的千年命题。
此次展览的数字化内容,90%由高校师生参与创作,是馆校合作的深度实践。策展团队表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而本次展览正是对这一命题的回应——通过吸收青年创意、融合AI技术,让考古成果突破学术壁垒,成为城市文化认同的纽带。
从夯土城墙到数字展陈,从古墓葬到跨时空对话,“寻迹羊城2024”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转化,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集体创作。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吴红颖 关维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