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端城,砚韵流芳。随着农历四月初八“伍丁诞”民俗活动在肇庆市端州区宾日村、白石村隆重举行,今年“五一”假期的肇庆市端砚文化嘉年华暨伍丁诞系列活动也落下帷幕。
五天的人流涌动中,传统与现代在同一时空交响:刀笔刻石的叮咚声与直播带货的吆喝声互相交织,非遗“球火”与数字光影秀在夜色中轮番上演,砚石文创与“端宴”美食调动消费者的感官……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典,不仅展现了端砚技艺的古今对话,更揭示了肇庆以非遗文化助力城市经济版图的创新密码。
嘉年华现场举行非遗快闪表演。罗馨如 摄
端砚产业的崛起,始于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破译。肇庆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主要发祥地,“山、湖、城、江”融为一体的独特地理优势,孕育了多个盛产砚石的名坑,其出产的端砚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犹如“孩儿面、美人肤”,且石纹独特,研墨不滞。在历代匠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下,端砚不仅成为一流的书写工具,还是可赏可藏的艺术佳品。肇庆也凭借端砚名扬天下,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砚都”称号,带动城市超40亿元综合产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砚产业亟需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
“端砚的实用价值在降低,受众面变小。端砚能否在艺术品的基础上,向生活品更走一步,促进肇庆的旅游,实实在在成为从肇庆带走的一样东西?”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在参加端砚文化嘉年华时发表见解。
在“砚语新篇:探寻端砚文化新航道”嘉宾对话活动中,政府有关部门、学术权威、端砚产业专家开展了一场跨界交流,探索端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有学者指出,端砚文化需找到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成为“美学生活化”产品;有投资者认为,政府应在端砚高端产品鉴定和金融扶持上有所作为,维持工艺大师作品的生存空间;有业界专家建议,利用科技赋能古老端砚,边角料制作衍生品形成生产闭环,同时,端砚行业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不仅需要设计型、技能型专家,也需要市场营销型、品牌塑造型人才。
端砚匠人现场展示技艺。罗馨如 摄
“老宝贝”如何绽放新光彩,肇庆这座“宝藏城市”正在发力。
肇庆先后制定出台《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和《端砚行业发展规划》,成立市级端砚协会,建成国内最大的端砚主题博物馆和全国首个端砚文化主题产业园区,助力端砚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相关产业2200多家,汇聚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领衔的58位国家级人才,带动从业人员超3万人,构建起老中青三代有序传承的人才矩阵,从中职到研究生的教育培训体系。结合端砚行业的先师宝诞“伍丁诞”,肇庆近年来打造端砚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以砚会友,共享盛宴。
在产业界,端砚技艺也开始与广府金绣、自鸣钟制作实行跨界融合,传统砚台化作茶器、首饰、文创产品等,AI技术融入端砚美学设计,短视频宣传和直播带货拓宽端砚销售市场……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传统技艺书写新时代的传奇。
端砚文化嘉年华文创集市上展出的端砚文创产品备受市民青睐。
方寸砚台刻出城市大产业,文化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从书写工具到文化符号,从非遗技艺到致富产业,端砚的突围之路印证着,当文化根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传统技艺也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黄金锚点,端砚产业也将成为肇庆富民强市的民生产业、特色产业、幸福产业。
评论员 卢舒曼 刘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