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转快评】2025院士增选名额大幅增加!首次专项名额支持民营企业院士候选人!

湾创
+订阅

4月25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指南公布,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对比2023年增选规定可以发现,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在增选名额、候选人规定、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等方面有一些新变化。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100名,较2023年增加了21个名额。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加5个增选名额,在各方向中数量最多;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各增加3个增选名额;信息技术科学部增加2个增选名额。特别推荐领域名额由6个上升至不超过8个。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为不超过100名,较2023年增加了10个名额。其中,首次新增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除了名额变化,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指南中,各学部专业学科方向中用于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名额取消,优先支持学科方向也有多处调整。此外特别注明,各专业组交叉学科含工程管理学科。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明确指出,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增选院士设立了专项名额,这一举措不仅是院士遴选机制的重要创新,更折射出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4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也从62.4%提升至90.9%。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则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39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41.88%。

回顾过往,尽管民营企业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与管理者当选工程院院士,但整体占比相对有限。自 2019 年起,政策层面开始重点关注民营企业中的工程科技专家,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相继出台,持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科研中的核心地位。此次为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置专项增选名额,正是政策持续推进的深化体现,不仅是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潜力的高度认可,也与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院士增选规则的调整蕴含深意。相较于以往仅强调关注民营企业工程科技专家,此次明确将候选人范围聚焦于 “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这一细微变化,标志着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人才选拔体系中的定位实现重要跃升,也预示着随着政策落地,工程院院士队伍结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为国家科技创新注入更强活力。

相关新闻材料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指南,院士候选人通过院士和全国性学术团体两个渠道推荐的通知,以及推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通过和2023年的相关文件对比发现,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增选名额、增选领域学科类别、推荐候选人要求等方面。

名额扩容,历史最高

与往届相比,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均进行了扩容,达到了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100名,与2023年的79名相比增加了至多21名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名额也为不超过100名,与2023年的90名相比增加了至多10名

注:数据均为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分领域学科方向来看,中国科学院2025年增选名额分配变化较大: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加5个名额,数量最多;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均增加3个名额;信息技术科学部增加2个增选名额;特别推荐领域名额由6个变为不超过8个。

中国工程院2025年增选名额分配变化较小,其中首次新增了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8名,另外特别通道候选人以及西部边远地区工作20年以上候选人名额均增加1名

注:数据均为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破除“唯帽子”,聚焦民企专家

除了名额上的重大变化,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对候选人的要求也有一些改变。

与2023年相比,中国科学院2025年增选工作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人才‘帽子’为依据。”,并在推荐材料填写的相关条款中,明确表示,不以被推荐人获得的项目名称或岗位称号等作为学术水平和成就的依据

注:内容均为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中国工程院2025年增选工作相关文件中,则更突出对于民营企业专家的关注,并在《中国工程院关于组织学术团体提名2025年院士候选人的函》中明确规定,加强对科技领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专家的提名,在向中国工程院报送的候选人中,来自企业科研一线的候选人比例建议为30%左右(个别企业专家较少的领域可放宽)。

注:内容均为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宁缺毋滥VS大幅扩容

回顾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可以说开启了院士增选政策的一系列收紧与革新,在提名、评审等多个环节都做出了重大调整。从推荐者的全新要求,到候选人资格的严格限定,再到评选流程的优化重塑,每一处改变都力求让院士增选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其荣誉性与学术性的本质。

不仅如此,从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来看,也能感受到“宁缺毋滥”的基调。2023年两院实际增选人数都比计划名额少,其中中国科学院实际增选人数仅为计划名额的74.7%,中国工程院比例约82.2%,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延续优化院士增选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名额大幅扩容与规则创新并行的态势。一方面,大幅增加的名额为更多优秀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机会,展现出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强烈需求与重视;另一方面,破除 “唯帽子”、关注民营企业专家等候选人要求的调整,进一步拓宽了院士评选的视野。

此次增选工作将如何在扩容与质量把控间取得平衡,又会诞生哪些在各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新院士,值得各界拭目以待。

【综合整理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高绩】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