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春首个工作日,南粤大地擂响奋进战鼓——广东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号,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擎绘新时代产业变革蓝图。
鹏城逐浪,敢为人先。深圳特区以先行示范之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阔长卷上泼墨挥毫:从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到新质生产力的春潮涌动,从创新生态的雨林式培育到产业集群的雁阵式腾飞,这座改革开放先锋之城,正以湾区之心搏动时代强音,以创新密码破解发展方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着鲜活注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为讲好党建引领深圳高质量发展新故事,深圳市委组织部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产业引擎·攻坚者说》特别报道,以先锋叙事勾勒发展图景,用奋斗故事诠释时代精神。敬请垂注!
当前,深圳市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三大重点产业办公室,发挥产业集群建设运转枢纽作用,协调关联部门资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政策灵活响应,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日前,南方日报、南方+独家专访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鸣。本次专访中,黄鸣系统阐述了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当前成就、未来挑战和破局之道,并分享了汽车办的战略布局和工作使命,干货满满。
谈使命
南方日报、南方+:深圳近期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问产业办成立以来,主要在哪些方面开展日常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什么?
黄鸣: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抢抓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提出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成立后,我们以立法突破为引领,以研发驱动为核心,以场景供给为助力,以产业生态为驱动,统筹全市各方资源,用硬核实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前沿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际贸易枢纽中心。
谈成果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深圳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位于什么位置?目前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这些成绩对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示范作用?
黄鸣: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前瞻布局。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全面电动化,率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率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率先开展“超充之城”建设。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统计超过290万辆,继2023年首次领先后成功卫冕“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同时也正式加冕“中国汽车第一城”。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制造、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的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2024年销量达427万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华为引望、元戎启行、佑驾创新布局高阶智能驾驶,有望推动L3级智能驾驶加速落地。佛吉亚、法雷奥、速腾聚创等布局传感器、智能座舱、充电模块等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研发,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深圳凭借龙头引领及全产业链条覆盖优势,持续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未来,深圳在智能驾驶、车网互动等领域的探索,将继续为全国提供前瞻性示范。
谈生态
南方日报、南方+:作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是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
黄鸣:深圳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全周期企业服务体系,系统推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要素有机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产业链方面,“整车+零部件+后市场”齐头并进,产业发展能级迅速提升。上下游企业超过2700家,构建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等环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以及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后市场环节,新能源汽车产运贸快速增长,检测认证、汽车金融等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彰显。
资金链方面,“财政引导+市场主导”协同推进,重大项目招引质效持续优化。现有产业政策囊括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支持方向,产业化、示范应用、消费补贴等支持力度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一滴水激活整个湖面”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化政府、资本、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汇聚产业基金、金融机构、优质项目等资源,推动形成深圳新能源汽车涟漪资本体系。
人才链方面,“高端人才+产业人才”联动发展,高水平团队建设加速完善。“三电”“三智”领域人才规模全国领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高级人才超过20万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积极导入院士工作站,为各层次产业人才提供住房、创业、科研等奖励补贴,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梯队。
创新链:“标准建设+重大平台+基础研究”多维共振,创新活力持续激发。累计发布新能源汽车领域地方标准40余项,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智能驾驶策略、动力电池热管理、域控制器架构等核心专利集群形成技术护城河。
谈案例
南方日报、南方+:多年来,深圳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做法?
黄鸣:深圳以“场景开放+基建先行”双轮驱动,掀起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政府端,深圳坚持以场景开放和示范应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示范应用工程开始,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3月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超42.2万个,超充站超1050个。企业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深圳企业,依托大规模示范应用加速技术和产品迭代,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系统、易四方、云辇平台等引领行业技术路线变革的产品,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深圳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培育形成了以欣旺达(电芯)、贝特瑞(负极材料)、星源材质(隔膜)、德方纳米(正极材料)和新宙邦(电解液)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深圳同样下好先手棋。深圳率先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十项地方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开放道路占比全国第一。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依托深圳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出乾崑智驾、天神之眼等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带动了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豪恩汽电(摄像头系统)、承泰科技(毫米波雷达)、华大北斗(导航定位)等关键细分领域企业壮大发展。此外,深圳以政策创新、场景服务培育了元戎启行、卓驭科技等一批行业内领先的智驾方案解决商。
谈举措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市汽车办将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巩固和提升深圳的竞争优势?
黄鸣:我们牢记市委、市政府成立汽车办的决策意图,努力做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同道人、企业成长的知心人。市汽车办锻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左右打破边,粘住不放松”的工作作风,通过高频次行业技术培训与前沿讲座,深化全办人员核心技能储备,系统性增强团队专业技术能力。制定《关于优化汽车产业链企业服务的工作方案》,依托“深i企”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建立市区两级联动、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作体系,实现企业诉求“首问负责、全程闭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迭代的战略机遇期,深圳不仅专注于造好每一台车,更加希望用优质的部件构建每一台车,用先进的技术驱动每一台车,用创新的理念赋能每一台车,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含深度”。
策划:甘雪明 杨磊
撰文:南方+记者 崔璨
海报: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