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宿”为笔,这群“返乡人”书写海岛乡村发展新篇章 | 我的回乡记④

南方+

编者按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今年是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五一”期间,南方+汕头频道推出“我的回乡记——‘百千万工程’城乡变奏曲”系列报道,以“返乡人”的视角,小镜头展现大发展,记录和展现“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之下汕头城乡焕发活力的崭新图景。敬请垂注!


海岛南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集民宿主理人、文旅规划师、乡村运营师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们还有个共同的特殊身份:返乡人。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前的南澳已有热闹喧腾的氛围。记者在民宿见到南澳县民宿协会会长尤善华时,他正忙着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作为第一批到南澳岛做精品民宿的主理人之一,尤善华并非南澳本地人,他总笑着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南澳女婿”。尤善华的妻子是南澳人,尤善华与家人定居南澳岛多年,是南澳文旅热潮中的典型文旅人。

南澳岛上居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些年又借着海岛游的热度,红红火火发展起了旅游业。南澳要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写好高质量发展答卷,必须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下功夫。

近年来,南澳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将乡村酒店(民宿)发展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了后兰村、云祥村、九溪澳村、走马埔村等民宿集群村落。依山傍海的南澳如何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向山图进、向海图强”?南澳这群“返乡人”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宿集”兴业,文旅先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尤善华见证了南澳大桥开通后,南澳岛乡村人居环境的蝶变,也见证了南澳方兴未艾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而他不仅是个见证者,也是个建设者:制作南澳手绘地图、设计打卡路线、设计明信片、拖鞋、文化T恤等第一批南澳文创,甚至策划拍摄了一部微电影《南澳,不说再见!》。

尤善华告诉记者,影片讲述一个在北京打拼的南澳女孩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在南澳居住多年的北京男孩的视野,逐渐抛弃对家乡的偏见,重新爱上家乡、融入家乡,最终决定留在家乡生活的故事。

透过影片中女孩的视角可以看到,曾经的南澳闭塞、交通不便、资源不足。而当她10年后再踏上家乡,南澳大桥、环岛公路上的山海风光、日出日落听潮声的松弛感、过年时节的民俗都让她惊喜不已。

“这是一部讲述南澳岛与原住民的故事的微电影,贯穿了乡村振兴和农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尤善华表示,这部影片也是他深度了解南澳岛的契机。在那之后,他选址在后兰村的民宿也正式营业。

漫步在后兰村,犹如走在静谧的山林间,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高低起伏的山坡上,溪流、池塘、农田、林荫等综合生态资源丰富。它也被称为“民宿村”。据后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合弟介绍,后兰村围绕“党建+文旅+产业”探索了一条以特色民宿品牌为引领的旅游发展新路径,引导村民盘活闲置民房,培育了一批网红精品民宿。

以后兰村为缩影,南澳民宿行业的发展逐渐进入2.0版本,即“海岛宿集”。去年,“溪兰宿集”正式启动,尤善华介绍,“‘溪兰宿集’是联动九溪、后兰村的民宿集群品牌。”

他表示,“溪兰宿集”围绕“艺术渔村+滨海旅游”“海岛慢村+茶山旅游”的思路对民宿资源进行打造,通过招商合作使十几种单一的文旅业态形成一个民宿产业聚集区,有效解决了单体民宿的痛点,真正形成嵌入式的旅游体验社区,让南澳岛的旅游产品从“滨海游”向“山上游”延伸。

家乡蝶变,人才归“巢”助力产业升级

与“南澳女婿”尤善华不同,南澳县民宿协会秘书长林奕浩则是土生土长的南澳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返乡人”。2013年,林奕浩创办“南澳百事通”公众号,以“推广南澳文旅、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构建覆盖全域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县域住宿业需要一线的经验,连锁大品牌的经验不一定适用。”林奕浩告诉记者,他目前主要的业务有新媒体营销、文旅品牌的代理运营和民宿住宿业的供应链等,靠的都是自己多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

返乡创业多年,林奕浩感慨地说,“既要低头苦干,也要抬头看看。”在他看来,自己是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篇章中的小小音符,在南澳日益变美的乡村环境和持续升温的文旅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定能发光发热。在大城市打拼后回乡,林奕浩直言,“在县城生活的幸福感很高,生活圈非常舒适。”

在他看来,南澳这几年最大的变化,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人居环境,三是营商环境,四是文旅产业的丰富度。“南澳大桥、环岛路以及各个乡村等基建、人居环境方面的改造投入非常大,居民游客都能直观地感受到环境变整洁了;同时,可玩可看的内容更多了,政府的办事效率更高了,游客和商家的矛盾也减少了。”

在南澳经营民宿已有十年的民宿主理人郭媛是海岛民宿行业的先驱者。十年前她毅然从北京返乡,到南澳经营高端精品民宿。彼时的南澳尚未架桥,进出岛的唯一方式是乘船,可谓百业待兴。

回忆南澳民宿业这十年的变化,郭媛表示,“十年来,南澳民宿行业供给端的产品日益丰富,随着整个市场对民宿业态认知的提升,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谈及南澳海岛民宿业的发展,郭媛欣慰中带着思考,“可以看到,民宿行业的内卷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众多民宿在价格、服务、设计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郭媛在经营民宿时总是感性与理性兼具。一方面,她明白民宿是一个体现主理人生活理念、创造故事也承载故事的空间,另一方面,她又对整个民宿行业的发展有着诸多思考。

去年4月份,她成立了民宿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希望通过培训培养出能够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升级,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的民宿人才。

据郭媛介绍,学校将为潮汕地区的旅游民宿和乡村民宿(酒店)提供民宿管家培训、民宿主理人培训、民宿和文旅项目的策划/设计全案、民宿开业筹备以及民宿行业人才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兼具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行业技能、策划设计项目、制定行业标准和民宿产业推介招商等功能。

郭媛表示,目前针对民宿人才培训行业的许多规章制度还主要停留在国家层面,尚未更细致地落实到省、市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会一直尽力做好这一板块,为汕头的民宿行业贡献人才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陈斐仪

受访者供图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肖俏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