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去探访那些藏在老城区的特色小店

南方+

走过青石板巷,深入清城区老城内部,破旧公租房改造后,一间潮牌咖啡店成为新“住客”,走出主流商圈,穿行在老城的内街巷,特色小店总是不经意就跳出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安静的街巷作为创业“热土”。他们用特色的经营内容和独特的装修,改写了大家对于“老城区”的印象。

这些店铺是旧城区商业业态变革的一面镜子。相较于“买与卖”,这些小店建立了一种新的社区商业,在这些由年轻人打造的新消费空间里,在“买卖”之外编织出温暖的社区生活图景,也为老城区的烟火气带来了更丰富的内涵。

特色小店“焕新”内街巷

上午11点,打开棕色的店门,赖星饶开始擦拭工作台,他将制作饮品所需的各种材料依次排开,方便取用。新街21号这间107平方米的小店被满满的春意和咖啡香味簇拥着,暗红色的门脸早已成为周边居民熟悉的“小景”。

新街,多年来都是裁缝店和糖水店的聚集区,随着街道对辖区内闲置公租房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这间位于新街的破旧公租房已被改造成结构安全又空间灵活的店铺,并由年轻创业者赖星饶承租装修运营,打造为复古格调“咖啡+潮牌”咖啡店。

“应该是从2024年底开始,这里就改造成咖啡店。”新街居民刘姨说,“原本这个地方是废弃好多年的公租房,破破烂烂的,没有人住。现在变成了这些咖啡店,也是一件好事,整条街看上去漂亮干净很多。”

就在离潮牌咖啡店不远的地方,一间可爱的拍立得店躲在新街不起眼的石墩上,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拍立得特色店。黄玉熹 摄

拍立得特色店。黄玉熹 摄

打破社区传统的商业形态,这些特色小店并不围绕传统衣食住行的需求,鲜艳的门头和活泼时尚的装修风格非常显眼。夹杂在原本更具社区功能的裁缝店、便利店以及糖水店之间,新面孔是如此的抓人眼球。

淡化“买卖”强调社交

老街内巷为何成为年轻人创业的“热土”?

回忆起当初开店选址的经历,模玩体验馆的老板坦率地说:“城隍街这边的成本相对低,靠近商圈,而且交通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这条街聚集了不少文艺小店,能吸引到年轻消费群体,和我们主打沉浸式模玩体验的定位特别契合。”

模玩体验馆一角。黄玉熹 摄

模玩体验馆一角。黄玉熹 摄

“这可以说是模型中的‘博物馆’了!”来打卡的陈先生激动地说道,“我去过广州、佛山、深圳等地的模型店,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IP的店!”

闲暇时间,模玩爱好者们相约来到模玩体验馆内,推开门,五花八门的手办模型让人眼花缭乱,配合动漫音效瞬间将人拉入机甲战斗的震撼世界。沿着陈列区漫步,展品按年代与IP主题分区陈列,宛如一部实体化的动漫编年史。

“我们不只是卖模型,更想搭建一个让爱好者共同交流的平台。”老板表示,相较于“买卖”,年轻人们更注重在特色空间中的体验和交流,他们将老街巷内的小店打造成一个社交的场所,而大型商场、商圈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给年轻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安静的老城区内街巷自然而然成为了选择。

构建邻里“共享空间”

远离热闹的商圈区域,仓后街附近有一家书香四溢的原创茶饮店。14时,店主陈女士开始一天的忙碌。店内原木色书架上摆放着整齐的书籍,涵盖文学名著、儿童绘本、健康养生、科普知识等类别,同时设置了休闲茶座,顾客可边品茶边阅读。点上一杯泰式奶绿,拾起一本书籍,茶饮的醇香和书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便交织在这方素雅的空间内。

茶饮店举办亲子共读活动。黄玉熹 摄

茶饮店举办亲子共读活动。黄玉熹 摄

“一开始是想店铺多些客流。”说起引入一米书屋的初衷,陈女士说道,“一米书屋改造完成后,附近的居民也来到店内进行阅读,大家坐下来看书交流,给小店增加了不少人气。”

现在,周末很多家长都会带上孩子来到茶饮店,在阅读的时光中品尝这口疗愈的茶饮芳香。

“我们有不定期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陈女士说道,“活动会邀请专业的老师,为社区居民与小朋友们分享读书感悟及心得体会,让邻里之间产生更多交流,促进信任建立。我们希望从商业的角度和社区关怀的角度实现共赢。”

特色小店和安静的老社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合。在这些内街巷的店面里,“买卖”的商业味道在淡化,个性化的体验是他们所追寻的“商品”,其间不仅仅是人聚在了一起,更将现代社区缺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带回社区。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梁哲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