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客,都在创什么?广东科技创业青年这样说
广东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而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就是敢闯敢拼的青年人。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南方+记者来到广东工业大学“工大创谷”,采访5位科技领域的青年创业者,探寻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
陈顺成让无人机飞得更稳更安全,目前产品装机数已近2万台;
李舒遥改进pH探针,让锂电池回收更具效率;
林一、赵思程和郑棉鹏则研发出智能辅助眼镜,用AI设备点亮视障、听障人士的世界。
他们从大学校园中脱颖而出,正在用汗水与知识将创意落地转化,生产出改变业态和生活的产品。
飞行控制系统行业的“拓荒牛”
当下,低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说到低空经济,绕不开的就是无人机的发展。
陈顺成是广州博睿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专注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
什么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用陈顺成的话说,飞行控制系统可以理解为无人机的大脑,掌管着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安全稳定性。
陈顺成的创业之路从进入大学开始。
2013年,他进入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同年就加入了广东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团队。
2015年,他和他的团队第一批入驻广工创新创业基地——工大创谷。
“这是一个边学边做的过程,先去解决当下的问题,慢慢就会有灵感,有想法。”陈顺成说,刚刚开始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太多。
创业之路并不是只凭一股冲劲就能成功的。
“开始有4到5年的时间,我们完全没有产出。”陈顺成回忆,在那段时间,他和团队专注于打磨算法,解决产品在工业领域遇到的痛点难点,把想法落地应用。
他回忆,当时的研发资金主要依靠参加比赛得到的奖金,以及学院、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基金,支撑着他们慢慢熬过来。
广州博睿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顺成。 南方+ 钟志辉 拍摄
好在成果喜人,在2019年,陈顺成团队在研究生毕业之前研制出了第一款可以投放市场的消费级飞控产品。陈顺成团队最终研发出自抗扰和单参数调节算法,让无人机在强风、磁干扰等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飞行。
目前,博睿创新的飞控系统装机量接近2万台,应用于物流配送、玻璃幕墙清洗等领域。“看到我们的飞控产品用之于民,比如代替‘蜘蛛人’高空作业,减少伤亡事故,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陈顺成说。他认为,科技产物最终目标始终是惠民。
回忆初创历程,陈顺成也有直面危险的时刻。
无人机的螺旋桨不仅锋利,而且转动非常快,类似于快速旋转的刀具。“2016年的春节前,我和我的创业伙伴正在调试无人机,把它放在架子上,没有给它任何约束。”因为一串代码,无人机毫无预兆地起飞扑向二人。陈顺成和同伴下意识用手拍打阻挡,失控的螺旋桨顿时划破了两人的手臂和额头,鲜血很快染红了两人的身体和工作台。“直到那时候,我才真正学会敬畏科技产物。”
这场意外,成为他创业路上最深刻的警示。
直到今天,他和他的团队在试飞无人机时总是尽可能选择室外环境,并通过代码程序约束和给无人机悬挂重物等方式防范安全风险。“伤到我们自己人没关系,但是绝对不能伤到客户和其他民众。”
能和母校一起培养低空经济人才,对陈顺成来说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
这位扎根母校的“技术狂人”,始终记得母校在创业初期提供的支持。他加入了广工创新创业学院的“创业牵手计划”,并于2024年成功孵化了一个专注于教育产品的校友公司。
陈顺成还启动了“星源计划” 无人机学习公益项目,定期举办无人机科创营、体验营活动,免费为在校学生普及无人机技术。
锂电池回收的“绿色革命”
“我们给探针穿上了‘雨衣’。”李舒遥这样形容自己的创新发明。
他是不遗余锂(广东)能源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专注废弃锂电池的回收控制技术。
作为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学生,李舒遥关注到了迅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延展出的汽车电池回收问题。他和他的团队针对锂电池的回收过程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算法和硬件两方面进行了改进。
“传统探针表面使用的材料是镀银玻璃,如同娇贵的小孩,一旦被腐蚀就会失效报废。”针对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聚苯胺覆涂的pH探针”,将探针寿命从6个月延长至17个月,大幅提升回收效率。
谈及电池回收过程,李舒遥提到,他们有时会收到没有放干电的电池。
这些电池在拆开外壳后会迅速起火,蹿起的火苗能在几秒内达到一米多高。然而,面对起火的危险,他们并没有感到畏惧。李舒遥笑言,电池内的不同金属会通过焰色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看起来真的很像焰火”。
作为由在校生组成的初创公司,如何直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李舒遥认为,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公司,改进生产工艺都是必修课。
他回忆,他们曾经接到一笔订单,但在生产过程中却发现良品率不理想。李舒遥团队在回顾研究中发现,当时气温偏低,且空气湿度比较大,影响了探针涂料的质量。
“这是在实验室并不会遇到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这个事情。”
如今,李舒遥的公司年营收突破400万元,202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在南沙东涌报建的示范产线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批复,预计于2026年竣工投产。
不遗余锂(广东)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大三学生李舒遥。南方+ 钟志辉 拍摄
让视障人士听见世界,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勇于探索,才能有所收获”的愿景,驱动着QG团队的三位年轻人。林一、赵思程和郑棉鹏是QG创新团队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广工计算机学院的在读学生。
QG创新团队的“无障碍听视障智能辅助眼镜”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视障、听障人士更好地进行社交、融入社会。
“我们的想法是,他们看不到的话,我们能否让他们听到?听不到的话,我们能否让他们看到?”林一说。
秉着这样的社会责任感,QG创新团队制作的眼镜可以通过反馈和大模型应用,让视障人士通过听觉得到信息,比如在过马路时为他们进行红绿灯检测以及车辆识别。如果是听障人士,则可以通过显示屏将声音以字幕的形式传递到他们的眼镜片里。
是什么触动他们走向了帮助视障、听障人士的创业道路?
“我在思考,一直使用手机拍摄对他们的生活不方便,是否可以将这些功能集成到眼镜上,随时随地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郑棉鹏说,他在大模型兴起的时候就看到视障人士借助手机拍摄眼前的场景,让大模型介绍他面前的内容。
“无障碍听视障智能辅助眼镜”荣获2024年华为ICT大赛创新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入围8月份由香港教育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亚太区高校联合举办的EDVentures创新挑战赛决赛,并获得50万元种子基金投资。但QG创新团队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还在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更新迭代。目前,他们正在与两家医院合作对眼镜进行测试。
“我们仍然有一些学生气。”赵思程坦言,“希望能够做一些真正服务社会的事情。既然社会愿意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和资金,我们应该认真把这件事情做好。”
QG创新团队联合创始人郑棉鹏、赵思程和林一。 南方+ 钟志辉 拍摄
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如今,这群创业者正将目光投向更远处。
陈顺成计划推动国产飞控技术“出海”,在低空经济这一火热领域寻求更多机会。
李舒遥的公司获得300万元投资意向,获广东省商务厅批准在香港开设公司代表处。他计划将技术进一步扩大,尝试挑战更大的市场。
QG创新团队则想要把得到的投资再投入无障碍听视障智能辅助眼镜等产品的研发中,继续做可以服务社会的公益类项目。
一所大学,一群“创客”,无限创意,仍在不断生长。
采写:南方+记者 黄子欣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设计:潘洁 谭唯
通讯员:杜清 许金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